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322 - A Google Alum Became A Low-Key AI Billionaire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322 - A Google Alum Became A Low-Key AI Billionaire
Photo by Luke Peterson / Unsplash

One helpful tip per day:)

Edwin Chen 曾在 Twitter、Google 和 Facebook 任职,摒弃了传统风投,七年前离开硅谷,选择用自己在大科技公司十年积蓄的几百万美元为 Surge 提供资金。

  1. 陈雇佣了一支超过一百万人的零工团队,来自五十多个国家,负责设计可能难倒 AI 的问题、评估模型的回答,并编写标准来帮助 AI 生成更完美的答案。
  2. 他指出,Surge 只有 250 名员工(包含全职、兼职和顾问),而其主要竞争对手 Scale AI 的员工人数是其四倍,但营收更低。
  3. 据陈介绍,公司几乎从第一天起就盈利,目前估值约为 240 亿美元。
  4. Turing 的 CEO Jonathan Siddharth 表示:“数据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算力和能源一样。我认为企业在数据上的支出占算力支出的 10%-20% 是合理的。”
  5. 一些老牌企业(如澳大利亚的 Appen)也在重新定位,专注于生成式 AI,并向中国的模型厂商提供服务。
  6. 陈希望 Surge 能够“引导 AI 行业”,因此把自己定位为思想领袖。
  7. 陈的父母从台湾移民到美国,在他少年时经营一家名为 Peking Garden 的中泰美餐厅,他也曾在其中帮工。
  8. 后来他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数学,创办语言学社团,并采用多相睡眠(例如每六小时睡 30 分钟,而不是一次性睡八小时)。
  9. 在 MIT 三年后,他在 Peter Thiel 旧金山的对冲基金实习,因十分喜欢而决定不再回校。
  10. 陈生活十分自律。他是素食主义者,大多数日子能走两万步,并称自己常常在纽约散步时思考得最好。
  11. 在面试中,他常常会让候选人讨论 Wallace 的著作或语言学,而不仅仅是写代码或解决白板问题。
  12. Surge 约有 20% 的员工来自非传统背景。陈说:“我们重视创造力。”
  13. 他在业务上的做法也很独特。摒弃传统销售和市场营销,他最初主要通过自己十多年前开设的数据科学博客与外界沟通。
  14. 这种方式让 Surge 能更严格监控标注员的表现:包括隐藏测验、更高评级标注员的人工审核,以及使用优化“表现”的机器学习算法(陈称这些算法可能相当“对抗性”)。
  15. Surge 通过一家全资子公司 DataAnnotation Tech 雇佣标注员。无论是招聘信息还是标注员使用的网站都未提及 Surge 的名字,因此这些工人可能并不知道 Surge 是背后的公司。

如果你喜欢的话,不妨直接订阅这份电子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