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334 - How Claude Code is built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334 - How Claude Code is built
Photo by Sebastian Schuster / Unsplash

Claude Code 是如何炼成的?Gergely Orosz 采访了 Claude Code 的两位奠基工程师 Boris Cherny 和 Sid Bidasaria,还有产品经理 Cat Wu:

  1. Claude Code 的想法最初来自一个命令行工具,它用 Claude 来显示工程师在工作时听的音乐。
  2. Claude Code 中 90% 的代码是它自己写的!
  3. 团队的节奏非常快,每位工程师每天大约发布 5 次。
  4. 使用 AI 代理进行代码审查和测试,推动测试驱动开发(TDD)的复兴,自动化事故响应,并谨慎使用功能开关。
  5. 产品过剩意味着模型已经能做某件事,但运行 AI 的产品尚未构建出捕捉这种能力的方式。
  6. 上线第一天,大约 20% 的工程团队在使用它,到第五天,这一比例上升到了 50%。
  7. Anthropic 在团队规模翻倍的同时,PR 吞吐量增加了 67% ——这要归功于 Claude Code。按常理,平均合并 PR 的指标会下降,但它反而上升了!
  8. Claude Code 团队尽量少写业务逻辑。
  9. 每次有新模型发布,他们都会删除一堆代码。比如在 4.0 模型发布时,我们删除了大约一半的系统提示,因为已经不需要了。
  10. Claude Code 不使用虚拟化——它在本地运行。
  11. 每个设计决策,他们几乎总是选择最简单的方案。
  12. Claude Code 最复杂的部分是权限系统。本地运行 Claude Code 的风险在于代理可能会做出不可逆的操作,比如删除文件。
  13. 设置系统是一个多层级的体系,可以按项目、用户和公司进行配置。

如果你喜欢的话,不妨直接订阅这份电子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