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350 - The AI Wildfire Is Coming
One helpful tip per day:)
Dion Lim 认为:人工智能不会“崩盘”,而会“燃烧”。像所有科技周期一样,大火会清理灌木、重新分配人才,并留下能支撑下一个时代的基础设施。
- 野火不仅摧毁生态系统,也维持其健康——清除扼杀新生的浓密灌丛,把养分归还土壤,为下一代森林的繁荣创造条件。
- 两场火都遵循相同的模式:过度增长 → 突然修正 → 随后复兴。
- 资本充裕——也许太充裕了。但人才?那才是稀缺资源。
- 野火不只是破坏生态,它还重塑生态。有的物种瞬间燃尽,有的顽强抗火,还有一些必须依赖火焰才能繁殖。
- 可燃的灌木有其存在意义——它吸引资本和人才,制造市场紧迫感;而当它燃烧时,这些资源又会回到土壤,供更坚韧的物种吸收。那些倒闭的 AI 外壳公司的工程师,将成为幸存公司的高级雇员。
- 失败并未浪费,它像地下的根一样储存了养分,只待下一个季节。
- 下一代真正的 AI 原生公司——那些把智能融入工作流,而非仅仅装饰其表层的企业——可能会在这里崛起。
- 人才的重新分配,或许是任何一次泡沫破裂中最强大的成果。
- 这正是“生产性泡沫”的悖论:它在账面上毁掉价值,却在现实中创造基础设施。
- 在这一轮周期中,对应的类比可能是 Nvidia——并非因为它缺乏基本面,而是因为它的客户都在同一池投机热浪中吸取资金,资本循环投入的复杂关系引发了质疑。
- 花得太少而错的代价似乎关乎生死;花得太多而错的代价,则像是别人未来季度的减记——不是今天的战略失败。
- 能以最低单位成本(每个 token 或每次决策)提供智能的公司,将获取不成比例的价值。
- 企业正在利用智能降低获客成本、减少运营开支、提升员工生产力——这些回报不是假设的,而是可衡量且常常是即时的。
- 如今被超大规模云厂商限量供应的 GPU 集群,未来可能会成为人人用信用卡即可购买的通用基础设施。
- 但若想获得最新、最快的算力来训练有竞争力的模型,仍需向持续更新集群的厂商支付溢价。
- 芯片可以制造更多,但能源却不行——没有新的发电厂、输电线路、以及电网容量,就无法快速扩展;这些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
- 若这轮泡沫能推动对能源基础设施的巨额投资——核能、可再生能源场、电网现代化、高级储能系统——那将是未来半个世纪最持久的馈赠。
- 这意味着,AI 真正的限制因素——决定胜负的关键瓶颈——可能早已被当下有关能源基础设施的决策所锁定。
- 正在为稀缺做准备的公司,不仅在囤积算力——它们也在构建能汲取多种资源的深层根系。
- 唯一的出路是与客户深度嵌入。
- 每一个指标都在从不同角度问同一个问题:当外部资本消失时,你的商业模式还能否持续?
- 巨杉与火的关系揭示更深的真相:并非所有的火都对树有益。
- 小而规律的燃烧能防止毁灭性的烈焰;最糟糕的不是火,而是把所有火都推迟到燃料堆积到爆炸点的政策。
- 更重要的是:你是否正在建立足够深的根系——不仅能熬过这一季,还能在未来十年的稀缺中继续成长?
如果你喜欢的话,不妨直接订阅这份电子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