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355 - The Benefits of Bubbles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355 - The Benefits of Bubbles
Photo by Pascal Debrunner / Unsplash

One helpful tip per day:)

Ben Thompson 认为泡沫有时也是有益的,正好印证了 Dion Lim 的观点:

  1. 在每一次泡沫中,那些投机性的狂热并非可惜之事,而是必要阶段:正如卡洛塔·佩雷斯所说,它促成了“安装阶段”,让那些未必立即盈利但必要的投资为随后的“部署阶段”打下基础。
  2. 当年铺设的光纤成了今日互联网的底层基建;正因为这些公司破产、基础设施几乎“白送”,互联网才得以以接近零成本的形态存在。
  3. 所谓“拐点驱动型泡沫”,是投资者集体相信未来将与过去截然不同,于是按此预期定价。
  4. 泡沫的核心作用,在于充当一种“协调机制”。
  5. 虽然硅谷当年的泡沫没有留下什么实物基础设施(除了多余的 Aeron 椅),但那场狂热催生了大量并行创新,为接下来二十年的增长解锁了新可能。
  6. 微软当年视网景(那时的“OpenAI”)为巨大威胁,于是推出 IE 浏览器,并采取了一系列法律上存疑的竞争手段来推动其普及。
  7. 若说那个时代的 Nvidia,其实不是思科,而是 Sun ——大量风投资金被用来购买 Sun 的 SPARC/Solaris 服务器来支撑这些新兴互联网公司。
  8. 而谷歌在 1998 年创立后,用廉价的 x86 硬件与 Linux 构建了完整栈体系,解锁了支撑互联网爆炸式增长的可扩展性。
  9. 这一整套体系是“非协调式的协调”产物:用户为更好的应用上网,应用依赖硬件,硬件运行在由无数公司和个人共同开发的软件上——而这一切同时发生,正因为泡沫让所有人一齐行动。
  10. 佩雷斯指出,泡沫能“安装”物理产能;而 Hobart 与 Huber 进一步补充:泡沫还会“安装”认知产能——因为所有人同时朝一个方向努力,不是出于命令,而是出于共同的信念:“这次不一样”。
  11. 无论确切数字如何,芯片不会像光纤那样以“折旧完毕”的资产长期留存——因此若泡沫资金主要流向 GPU,这一轮泡沫可能结局令人失望。
  12. 我原以为芯片短缺、能源危机将至,结果发现真正的瓶颈其实是电力。
  13. 电力建设正是那种只有借助泡沫狂热与痛苦调整才能推进的长期投资。越早感受到资金压力与机会热情,越能推动能源基础设施升级。
  14. 泡沫让资本得以快速投入到大规模实验之中——包括大量并行的试错过程——从而加速颠覆性技术的诞生。
  15. 当热情与资本相互强化时,泡沫反而能带来净正效应。
  16. 泡沫既可能是集体幻觉,也可能是集体愿景的体现——这种愿景成为人力与资本的聚合点,推动创新的并行化。
  17. 泡沫的结局往往惨烈,但历史不会就此终结:泡沫的红利能持续几十年。我们所能祈求的,就是这场狂热最终能沉淀出值得的基础设施与创新。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350 - The AI Wildfire Is Coming
One helpful tip per day:) Dion Lim 认为:人工智能不会“崩盘”,而会“燃烧”。像所有科技周期一样,大火会清理灌木、重新分配人才,并留下能支撑下一个时代的基础设施。 1. 野火不仅摧毁生态系统,也维持其健康——清除扼杀新生的浓密灌丛,把养分归还土壤,为下一代森林的繁荣创造条件。 2. 两场火都遵循相同的模式:过度增长 → 突然修正 → 随后复兴。 3. 资本充裕——也许太充裕了。但人才?那才是稀缺资源。 4. 野火不只是破坏生态,它还重塑生态。有的物种瞬间燃尽,有的顽强抗火,还有一些必须依赖火焰才能繁殖。 5. 可燃的灌木有其存在意义——它吸引资本和人才,制造市场紧迫感;而当它燃烧时,这些资源又会回到土壤,供更坚韧的物种吸收。那些倒闭的 AI 外壳公司的工程师,将成为幸存公司的高级雇员。 6.

如果你喜欢的话,不妨直接订阅这份电子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