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DPS 周刊 201 - 一个月可能写五十万行代码?

过去一个月,我重新捡起了写代码,准确地说,我自己并没有写多少代码,绝大部分都由 AI 代劳。 1. 以上是 Cursor 的统计,一共生成了超过五十万行代码,平均下来,每天都超过一万行。这样的强度估计比我之前写的代码加起来都多; 2. vibe coding 也好,context coding 也好,spec coding 也好,都只是不同的叫法,整体的体验就像是在大型策略类游戏。我可以从写代码的角色中脱离出来,更像是一个架构师,一步步指引这些工具写出需求。 3. 目前看来最有效的策略是, 1.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283 - Overview of MCP

Philipp Schmid 介绍道,在 USB 等标准出现之前,连接外部设备需要各种各样不同的接口和自定义驱动程序。同样,把 AI 应用程序集成到外部工具和系统中,也曾是一个“M×N 问题”。 1. MCP 的目标是通过提供一个通用 API,将这个问题简化为“M+N 问题”。工具开发者只需要为每个系统构建 N 个 MCP 服务器,而应用开发者则只需为每个 AI 应用构建 M 个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282 - Reflections on OpenAI

One helpful tip per day:) Calvin French-Owen 刚刚离开 OpenAI,他回顾了在这家公司的经历: 1. 几乎所有在领导岗位的人,如今都在做和 2-3 年前完全不同的工作。 2. 当公司规模快速扩张时,所有事情都不可避免地会“崩坏”。 3. OpenAI 并不存在一种统一的“OpenAI 体验”,因为研究、应用和市场(GTM)运作在截然不同的时间节奏上。 4. OpenAI 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所有事情,真的是所有事情,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280 - Context Engineering

One helpful tip per day:) Phil Schmid believes that true AI programming is, fundamentally, context programming: 1. He quotes Tobi Lutke: “The art of prompt engineering lies in providing enough context for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