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DPS 周刊 202 - 如何随时随地写代码?

自从用上了 Claude Code 之后,agent 的表现越来越好。只要提前配置好 agent,然后设定任务之后,Claude Code 就能一直跑下去。就像打游戏挂了代理似的。 当然 Claude Code 一直跑在终端里或者 IDE 的插件里,似乎没法在远程跑起来。直到 Vibe Tunnel 这一项目的出现。简单来说,这个工具可以让你从浏览器里接入远程的终端。举个例子,在你家里的电脑上配置完之后,你就可以在手机的浏览器里看到家中终端里跑的 Claude,这真是 Claude Code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294 - Writing is Thinking

One helpful tip per day:) 《自然》学刊的编辑部 Nature Reviews Bioengineering 写道:撰写学术文章是科学方法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传播研究成果的常见做法: 1. 写作不仅仅是为了呈现结果,它本身也是激发新想法与新思路的重要工具。 2. 写作迫使我们进行思考——不是那种头脑中习惯的混乱、跳跃式思维,而是一种结构化、有目的的思考方式。 3. 然而,由于大型语言模型(LLMs)无法承担责任,它们并不被视为作者,因此我们不会考虑发表由 LLMs 全文生成的稿件(使用 LLMs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291 - Refactoring in Code Generation

One helpful tip per day:) Scott Werner 说,过去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用 Claude 几个小时就能写出来。它一个下午能写的代码,超过了他一周的产出。 1. 但问题在于:AI 不知道何时该停止添加功能。 2. 我们不得不将完整的子系统“拆出来”,赋予它们独立的存在。过去我们称之为“模块化”或“拆分”,现在这一过程必须以 AI 的速度进行。 3. 我认为,未来高级开发者的角色会转向模块级别的模式识别。不是判断“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289 - Nobody Knows

One helpful tip per day:) Scott Werner 认为我们正处于一个奇妙的中间地带:没人能假装自己是专家,因为整个局势始终在我们脚下不断变化: 1. 即使是全球最资深的 AI 编程搭档,也不过做了最多两年而已,那么我们全都是新手。也许会永远是新手,按照目前这种加速度的发展来看。 2. 你下了个提示,然后去过自己的生活。回来时,已经有一万行代码生成。你读五分钟,只回一句反馈。 3. 这个比例完全不对等:输入与输出、投入与成果、时间与进展,全部失衡。这打破了他对“工作应该是什么感觉”

DPS 周刊 201 - 一个月可能写五十万行代码?

过去一个月,我重新捡起了写代码,准确地说,我自己并没有写多少代码,绝大部分都由 AI 代劳。 1. 以上是 Cursor 的统计,一共生成了超过五十万行代码,平均下来,每天都超过一万行。这样的强度估计比我之前写的代码加起来都多; 2. vibe coding 也好,context coding 也好,spec coding 也好,都只是不同的叫法,整体的体验就像是在大型策略类游戏。我可以从写代码的角色中脱离出来,更像是一个架构师,一步步指引这些工具写出需求。 3. 目前看来最有效的策略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