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ly

DPS 周刊 145 - 搬到新国家的这一年

DPS 周刊 145 - 搬到新国家的这一年

翻看之前的 Weekly Recap,去年此时,我刚好裸辞,再次跨国搬家。 本周正式成为了无业游民。没有工作真是一身轻。 DPS 周刊 95 - 满意的工作本周正式成为了无业游民。没有工作真是一身轻。 和朋友聊天,被问及,这份两年多的工作让我开心吗?我说一点也不开心,可能是体验最糟糕的一份工作,也没学到什么新东西。似乎除了赚钱,什么也没有得到。 我一直以为,一份理想的工作至少满足三个条件:足够的成长空间,开心的工作氛围,以及满意的薪水。回头一看,没有一份工作能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能满足其中两个条件的工作已经让我很开心了。 至于下一份工作想要什么样的?至少满足其中两个条件吧。 出国移民的过程中需要面对许多繁琐的手续和程序。其中,公证和翻译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环节。 我们将介绍出国移民所需的公证和翻译事项,包括哪些文件需要进行公证和翻译、公证和翻译的流程和注意事项等。无论是申请留学、工作还是定居,了解这些重要信息将帮助您更加顺利地完成出国移民的各项手续。 需要公证哪些文件? 在前文提到的身份证明、学历证明、无犯罪证明和更改姓名证明,在出去之前需要做好公证。具体流程可以去户籍地的公证处咨询,
Dr Selfie
DPS 周刊 144 - 不要忘记历史,不能忘记历史

DPS 周刊 144 - 不要忘记历史,不能忘记历史

《不明白播客》第93期节目就 Netflix 版的《三体》采访了一位文革亲历者,其中最重要的观点就是,不要忘记历史,不能忘记历史。 恰好最近读的几本书都和历史有关,也都无法在中国出版: 1. 《一个人的圣经》,高行健著 2. Indelible City by Louisa Lim 3. 《武汉封城日记》,郭晶著 《一个人的圣经》是高行健以文革为背景创作的小说。整本小说以“他”展开,对于这一主人公没有具体的交代,一章讲述“他”在文革的经历,下一章就讲述“他”离开中国后的经历,一直这样交错着展开。两条线似乎独立,又一直交织在一起。不少情节都让人觉得就是高行健的亲身经历,而“他”其实就是高行健的自述。 Indelible City 从九龙皇帝展开,讨论了香港人的主体性。Louisa Lim 是在香港长大的混血儿,父亲是新加坡华人,
Dr Selfie
DPS 周刊 142 - 像 Paul Graham 一样思考

DPS 周刊 142 - 像 Paul Graham 一样思考

最近收获比较大的是,开始读 Paul Graham 的文章。没错,就是写了《黑客与画家》的 Paul Graham,这么多年来,他依旧更新着 blog,陆陆续续有200多篇了。 他的话题涵盖很多方面,并不限于编程。如他所言,他并不挑话题写作,而是想到什么写什么,写作的过程更像是他的思考过程。 I rarely choose what to write about; I just start thinking about something, and sometimes it turns into an essay. 他的文章并不像列表式的文章,能够很容易地读到一二三四个要点。他的文章更像流水一般,所以读他的文章,就像追随着他的思考,慢慢地流淌,慢慢地展开。 很有意思的是,在发表之前,
Dr Selfie
DPS 周刊 141 - 划船与慢生产力

DPS 周刊 141 - 划船与慢生产力

最近在划船课学到的一个道理是:把桨频降下来,可以滑得更快。 道理其实很简单,桨频过高会带来两个问题 -- 发力不充分,回桨的时候休息不够充分,这样总体效率比较低,而且容易疲惫。把桨频降下来之后,不仅发力更充分,单位效率更高,而且在回桨的时候有更多的休息时间,所以总体也不容疲惫。 仔细比较了桨频在24-26/分和桨频30以上的划船速度,同样的时间内,能划更多的距离,当然桨频降下来之后就没那么累。另外一个好处是,桨频降下来之后,我可以更充分地感知自己的动作,然后在下一桨做出及时调整。 这周读完了 Cal Newport 最新的 Slow Productivity,恰好提到了一模一样的道理。他对慢生产力的定义有三条: 1. 少做; 2. 根据自己的节奏来; 3. 更注重质量 少做意味着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分配,有更多时间意味着可以分配到这些事上,也可以拿去休息。如果把更多的时间分配到这些事上,那也就可以更专注在质量上。所以总体而言,最后的效果更好,人也不容易 burn out。这些不正好对应了上面降桨频的道理吗? Cal
Dr Selfie
DPS 周刊 140 - Burn Book, Burn Life

DPS 周刊 140 - Burn Book, Burn Life

上周的 DPS 周刊我们推荐了 Kara Swisher 的 Burn Book,这周才把整本书读完,所以可以更好地介绍这本书。 整本书一共十六章,横跨了 Kara 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这三十多年也是美国科技业发展最迅猛的三十年,所以整本书的节奏非常快。在这些章节中,Kara 回忆了自己和诸多硅谷大鳄打交道的经历,比如 Steve Jobs,Elon Musk,Mark Zuckerberg 等等。尽管浸润在这样的环境中,Kara 始终保持自己的观点,从来不是任何大鳄的 fan girl。 她说自己有一个 P2P 指数,即 Prick to Productivity Ratio,用来评估这些大鳄。其中 Jobs 拿到了 8/10,而 Musk 只有
Dr Selfie
DPS 周刊 139 -《大叔之牆》与 Burn Book

DPS 周刊 139 -《大叔之牆》与 Burn Book

本周五是国际妇女节,恰好在本周接触了两本女记者写的书,一本是佐藤千矢子的《オッサンの壁》(中文译名为《大叔之牆》),另一本是Swisher 的 Burn Book。 《大叔之牆》是大卫翁和美佳在《起朱楼宴宾客》中的推荐,目前有日文版和台版。作者佐藤千矢子在2017年4月成为毎日新闻政治部长,这是日本历史上首次由女性在全国性报刊担任政治部长。这本书介绍了她如何突破重围,一步步打破男权的枷锁,走到了今天。 Kara Swisher 是一位专注报道硅谷新闻的记者,她以专注犀利著称。比如前阵子 OpenAI 政变,当时各种小道消息遍地飞,Kara 在纷杂的消息中迅速整理出脉络,又通过自己的渠道获得一些第一手信息,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观察。这本是她的自传,介绍她如何入道,如何一步步独树一帜。 比如她介绍为何美国科技业巨头会向美国政府低头,这是因为政府,特别是军方会有巨额订单,所以这些科技巨头为了日后的订单,会选择低头。 As much as tech execs wanted visas, they also wanted
Dr Selfie
DPS 周刊 138 - 如何在7个月内登顶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

DPS 周刊 138 - 如何在7个月内登顶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

2024年的第二个月一眨眼就过去了,这个月读完了这几本书: * Beyond Possible * Invisible Trade II * Invitation to a Banquet * 毛泽东的大饥荒 * The Art of Loving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 Nims Purja 所写的 Beyond Possible。这本书记述了他如何从一个尼泊尔边远乡村的小男孩,成为廓尔喀军团的一员,再到成为 Special Boat Service (SBS) 的第一位廓尔喀,最后在六个月内完攀14座8000米以上高峰的第一人。完攀14座高峰的纪录片叫 14 Peaks: Nothing Is Impossible,可以在 Netflix 上看到。 能取得这么多成就,Nims 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他真的会为了他的目标而拼命,比如为了加入 SBS,他做了大量体能储备,还为了文化上的融入而学习英国的文化: I’d
Dr Self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