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ly

DPS 周刊 89 - 团队成长与面向 ChatGPT API 开发

DPS 周刊 89 - 团队成长与面向 ChatGPT API 开发

最近我和 coach 聊到,在工作中面临冲突时,我总是倾向于保护自己团队的利益高于其他利益相关方,不管这个利益相关方是老板,还是其他团队。尽管这样做,让团队成员更加信任我,我却时不时地得罪其他利益相关方。对于如何把握这个平衡,我感到非常困惑。 听完我的描述之后,coach 帮我继续挖掘心中的困惑,带着我一步步分解问题。尽管到最后,我仍旧十分困惑。我自己没有成功探索出这一答案。于是,我问 coach 是怎么做的,因为她曾经是一位经历极其丰富的产品经理。 她谈了两点: 1. 过度保护自己的团队有可能害了他们。有时候,他们也需要机会成长,而适当的压力正好是成长的催化剂; 2. 团队成功是建立在公司成功的前提下,个人成功是建立在团队成功的前提下。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些前提,而一味地只看到更小单位的成功,很可能这些成功是稍纵即逝的。 围绕着 ChatGPT API 写了两周代码,记录一些想法: ChatGPT API 自 gpt-turbo-3.5 发布以来,做了大大的简化。只需要在请求里写两个参数:model
By Dr Selfie
DPS 周刊 86 -- 再次启程

DPS 周刊 86 -- 再次启程

一转眼,2023年已经过去了两个月。因为提了离职,所以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支配,这两个月读了不少书。过去的两月份读完了这几本书: 技术类: 1. Machine Learning Engineering in Action 作者是 Databricks 的工程师,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详细介绍了一个机器学习项目从接到需求,分析需求,探索实验等等一直到模型上线,模型迭代等整条链路的实践。 非虚构类: 1. The Choice: 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 Edith Eva Eger 讲述自己生命中的一个个选择,就像她母亲所言,如果你发现门关上了,记得还有窗户。 2. Model Mark Manson 写的第一本畅销书,详细分析了男性追求女性的心理活动,并给出了提升男性各方面的建议 3. The Minimalist Entrepreneur -- Gumroad 创始人分享自己的第一手创业经验。 4. The Common
By Dr Selfie
DPS 周刊 85 - 心中的那团火焰

DPS 周刊 85 - 心中的那团火焰

前阵子,我的 coach 问我,你觉得快乐是什么? 我想了想,觉得快乐就像火焰一样,这是一个绝妙的隐喻:无论何时,快乐都想一团火焰一样。 当我们不怎么注意快乐时,它就像一团蓝色的火焰,温温吞吞地燃烧着;当我们注意到快乐时,它就像一团黄色的火焰,充分燃烧着; 快乐可以不断放大,不断渲染,感染到身边的人。就像火焰一样,越烧越旺,可以温暖到其他人。 快乐也可以被传递,就像火焰一样会蔓延。 你注意到心中的那团火焰了吗? Recap 我们经常听到选择比努力更重要,Anne-Laure Le Cunff 用数学中的向量来解释这一原理:选择是方向,努力程度是标量,两者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功。如果方向选错了,再努力也是白用功。具体而言,她建议: 1. 考虑速度而不是仅仅速率。 2. 考虑方向感; 3. 不断调整你的努力轨迹。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656 - Vectors
By Dr Selfie
DPS 周刊 84 - 刷新认知的沙特之旅

DPS 周刊 84 - 刷新认知的沙特之旅

最近去沙特首都利雅得玩了一圈,非常有趣的体验。 刚下飞机入关,就遇见黑压压的人,感觉大部分都是跑来务工的劳工,不是印巴人,就是孟加拉或者尼泊尔人。沙特出入境的效率非常低,感觉是硬件不行,一个人扫描指纹要就要十分钟。还好出发前注册了 LEAP 2023 人工智能大会,然后拿注册信走了快速通道,否则怕是等一个小时都无法入境。 刚出机场就被黑车司机盯上,我也不知道咋的,愣愣地上了车。下完 Uber 一看,黑车司机的要价是 Uber 的两倍。到了酒店,讨价还价没成功,把身上仅存的一点现金几乎都给了司机。 进酒店 check in,刚好遇上一个机组,于是等了一小会。我和前台开玩笑,问他有没有折扣。然后给我升级了房间,变成了一个套间。进门一看,大是非常大,不过硬件都非常旧。赶上了 LEAP 2023,利雅得的酒店都贵了一倍。 第二天早上去 LEAP 2023 转了一圈,非常大的展会,主办方还是挺有经验的。
By Dr Selfie
DPS 周刊 82 - 生命的意义

DPS 周刊 82 - 生命的意义

最近读了三本书: Edith Eva Eger 的 The Choice Viktor E. Frankl 的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和 Yes to Life。 Viktor 的两本书主要聚焦于讨论生命的意义,而 Edith 也或多或少地讨论了生命的意义。两位作者都从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在现实总也是朋友,所以连起来读三本书让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诚如 Viktor 指出的那样,一个人最大的挑战就是追寻自己生命的意义,而这样的追寻本身也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归根结底,我们的存在就是最大的生命意义,也就是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回答一个为什么的问题,尽管我们自己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这么看来,人的生命非常奇妙,我们一直苦苦追寻生命的意义,但这一追寻本身就是答案,但我们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并不会意识到。如果我们回头去看自己走过的路,也许已经能回答一部分为什么了。当然,当我们向前看时,可能依旧会迷茫。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知道我们过去的所作所为和经历能够回答一部分为什么的话,那么将来的所作所为和经历也能回答我们未知的为什么。
By Dr Self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