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ly

DPS 周刊 194 - 散落在台北的爱情故事

看完了《爱情城事》,也听了导演张吉安的介绍,简单记录一下: 1. 制片曾宝仪找了十个导演,来拍十部十分钟的短片,然后又找了第十一个导演来串场; 2. 每个导演都不知道其他导演的剧本。曾宝仪还联络了一批演员,供导演挑选拍戏。张吉安本来想找李欣怡和张震搭档,让张震跳钢管舞。后来因为郭书瑶本来就会跳,又拍过《通灵少女》,所以就让李欣怡和郭书瑶合作了; 3. 拍摄之前,曾宝仪问张吉安对台北有什么特别的印象?然后能不能把这个拍成台北的爱情故事?张吉安作为马来西亚人,讲了他当初到台北使用公厕的经历,但是和爱情故事无关,所以就没有用那个故事。然后剧本里的鬼魂与钢管舞的故事,是因为他在新北市经历了一个葬礼,里面请了钢管舞女生跳舞,让他印象深刻,所以就把这个故事写成了剧本。 4. 这个短片的背景是,

DPS 周刊 193 - 四月读书记

自从重新开始购买纸书,阅读时间大大增加,四月份读了这几本: 1. What You're Made For by George Raveling 2. 《看不见的中东》- 姚璐 3. 《妈阁是座城》- 严歌苓 4. 《威尼斯日记》- 阿城 5. 《人世间》- 普拉姆迪亚 阿南达 6. 《咖啡馆比其他河流更慢》-

DPS 周刊 192 - 《由岛至岛》及一些快乐片段

1. 看了讲述台湾日占史的《由岛至岛》,类似于《里斯本丸号》的题材。尽管这部片子曾经获得金马奖最佳长片奖,但是整部片子毫无剪辑可言,完全就是把素材堆砌到一起。硬生生堆出了290分钟! 2. 剪辑虽然烂,但是这部片子的史料价值还是非常高的。毕竟它探讨了几个很少被讨论的话题: 1. 日本占领台湾之后,组织了台籍日本兵入侵东南亚。这些台籍日本兵不仅熟悉热带气候,还精通闽南话客家话等东南亚华族常用的语言。所以他们在侵占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也正是这些台籍日本兵的缘故,台湾被视为轴心国的协同国,所以在东南亚的不少台湾侨民都被捕,然后送往澳大利亚的难民营。之后又被“遣返”回台湾,而在此之前,他们不曾踏上过台湾这片土地。 3. 日本侵占东南亚之后,在当地征招了大量慰安妇,

DPS 周刊 191 - 《看见》让我们看见柴静的成长

《看见》这本书本身就是很好的例证。这本自传记录了很多她的经历,每一段用寥寥数笔就能讲清楚,非常干练;而一段段经历之间又过渡得非常自然,一气呵成。整本书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叠厚厚的素描作品,每一张都简练而清晰,叠起来就能看到她的成长足迹。

DPS 周刊 190 - 像陈冲一样去爱

在陈冲自传《猫鱼》的一开头,她就提到了当代人的“爱无能”。 年轻人自己都在干什么?工作?打游戏?健身?打卡拍照?采访过我的一些青年女记者,跟我聊起过“爱无能”,还有“没必要”,不想当“恋爱脑”。 然后陈冲就提及了自己对于爱情的看法。其实她用自己的经历在践行这些,一直在勇敢地爱: 岁月教会了我,最美好的事大多都是没有功用性的,比方在树林中听小鸟歌唱,在花丛里追逐蝴蝶,在沙漠上仰望星空;或者 用尽毕生,来证实引力波源于两个离地球13亿光年的黑洞相撞;或者坠入情网⋯ 在我的个人世界里,爱情应该算是最重要的内容了。其他一切只是为了她而存在,为了她而做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