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PS 周刊 191 - 《看见》让我们看见柴静的成长

DPS 周刊 191 - 《看见》让我们看见柴静的成长
Photo by Alin Gavriliuc / Unsplash

最近和不同的朋友聊天,几次听他们提起柴静的 Youtube 频道,都夸她的这些访谈很不错。正好翻到了她在2013年出版的自传《看见》,我才明白,她的优秀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点点累积而来的。

《看见》这本书本身就是很好的例证。这本自传记录了很多她的经历,每一段用寥寥数笔就能讲清楚,非常干练;而一段段经历之间又过渡得非常自然,一气呵成。整本书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叠厚厚的素描作品,每一张都简练而清晰,叠起来就能看到她的成长足迹。

一、痛苦与困境本身具有的意义和价值

“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他说,“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是,”我说,“但痛苦也是一种清洗,是对牺牲的人的告慰。”
“只有同样经历过无边黑暗的人,才有资格说,我理解你。”

二、媒体与记者的道德责任与真实

“记者的道德,是让人‘明白’。”
“不用来改造世界,只用来认识世界。”
“生命往往要以其他生命为代价,但那是出于生存。只有我们人类,是出于娱乐。”
“一个片子里的人,心里有什么,记者只要别拿石头拦着,他自己会流淌出来的,有就有,没有就没有。”
“你觉得我应该去病房吗?”她说:“你可以选择不当记者,但是你当了记者,就没有选择不去的权利。”

三、对弱者的同情与尊重

“你想采访弱者,就要让弱者同情你。”
“你知道阿姨为什么给你钱?”我轻声问。“知道。”他低着头,“因为我可怜。”
“不是,这是你劳动所得,你今天帮我们拿了很多次带子,很辛苦,所以这是你自己挣的。”

四、人性复杂性,不存在简单的好与坏

“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
“真实的人性有无尽的可能。善当然存在,但恶也可能一直存在。”
“歉意不一定能弥补,伤害却有可能被原谅,忏悔也许存在,也许永远没有,都无法强制,强制出来也没有意义。”

五、社会的冷漠与人文关怀的缺失

“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轻慢。”
“我们会在‘九·一一’时做那么多报道,那是另一个民族的灾难,为什么对于我们自己的灾难反倒漠视呢?”

六、家庭暴力与性别不平等

“在中国,一个男人仍然可以打一个女人,用到砍她的手,用酒瓶子扎她的眼睛,用枪抵住她的后背……只因为他是她的丈夫。”
“你这么多年来反抗过吗?”“没有,从来没有反抗过。这是最后一次也是第一次。”
“是啊,你说得对,男人不能打女人,但老公可以打老婆。”

七、社会偏见与群体歧视

“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不接纳同性恋者?”“因为我们的性文化里,把生育当作性的目的,把无知当纯洁,把愚昧当德行,把偏见当原则。”
“我可以对别人说我是艾滋病毒感染者,但不能说自己是同性恋者。”

八、对真实的追求与社会诚信的重要性

“我们说一个不关注真相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一个不追求真相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堕落的社会。”
“真相是一个民族发展最基础的东西。”

九、个人独立与思考的重要性

“你们要争独立,不要争自由。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自由而不独立,仍是奴隶。”
“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一个人一旦左右摇摆,新的思想萌芽就出现了,自会剥离掉泥土露出来。”

十、教育与成长的内在驱动力

“你写过,中国农村和城市的人,都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太着急了。怎么叫‘太着急了’?” 卢安克说:“来不及打好基础,就要看见成果。”
“我的学生要找到自己生活的路,可是什么是他们的路,我不可能知道。我想给他们的是走这条路所需要的才能和力量。”
“如果那么容易的话,还要这么漫长的人生干什么呢。”

当然这本书里,最有意思的记录还是2003年的非典,读了柴静的记录,我才明白,16年之后,一切又重新来了一遍。2003年在北京发生过的,2019年在武汉,2022年在上海又重新来了一遍。一点都没变,毫无改进。不知道下一次这么大的传染病发生之时,我们是否会有所改变?

一、非典带来的恐惧与人性反应

“在非典最严重的那些日子,北京人一下子消失了,那是一座没有人的城市。”
“人最害怕的是未知,不知道敌人是谁,不知道他从哪儿来,不知道怎么防备。”
“人们在非典中更多的是表现出恐惧,对病毒的恐惧、对未知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
“在非典时期,人们对陌生人的恐惧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
“从那以后,我一直在大街上寻找你的眼睛。”

二、非典时期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选择

“你可以选择不当记者,但是你当了记者,就没有选择不去的权利。”
“作为一个人,我是如此不安,但作为记者,我愿意倾尽所有。”
“在非典时期,媒体人在恐惧和责任之间挣扎,而责任最终压倒了一切。”

三、非典对社会信任的冲击

“非典的到来让原本稳固的社会信任出现裂缝。”
“人们开始怀疑彼此的健康,甚至怀疑自己最亲密的人。”
“非典之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恢复起来极其困难。”

四、非典时期真实信息的重要性

“非典期间最让人害怕的是信息不透明,谣言四起。”
“真实的信息在灾难面前至关重要,因为只有真相才能驱散恐惧。”
“非典中记者的使命,就是追求并报道真相,以消除人们的盲目恐慌。”

我们已经开通了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支付,如果你想及时读到 DPS 的全文,不妨直接付费订阅:

一键使用微信或者支付宝订阅 DPS

关于支付的详情介绍,可以访问这一页面


Recap

Anne-Laure Le Cunff 总结了“功能性冻结” -- 你在履行职责上表现良好,却无法将精力投入到自身成长中,并给出了改进建议:

  1. 这种割裂并不是性格缺陷,而是源于大脑在分配能量和注意力时的方式。
  2. 接受自己的限制,反而能为成长留出空间,避免陷入过度承诺和失望的循环,这只会加深冻结状态。
  3. 如果你持续感到筋疲力尽,强行对抗这种状态只会带来更多的挫败感。
  4. 微小实验不需要太多意志力,却可以逐步扩展你改变的能力。
  5. 认识到自己陷入了“有毒的效率”而非真正的成长,通常标志着一个更具实验性、探索性的生活阶段的开始。
  6. 那种标志冻结状态的不适感,反过来也可以成为一把指南针,引导你走向更有一致性和生命力的生活方向。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206 - Functional Freeze
One helpful tip per day:) Anne-Laure Le Cunff explores the concept of “functional freeze”—a state where you perform your duties well but struggle to invest energy into your own growth—and offers suggestions for moving through it: 1. This disconnect isn’t a personal flaw; it stems from how

Ryan Holiday 分享了他从导师 - George Raveling 身上学到的道理。George Raveling 是谁?乔丹因为听了他的劝告而与耐克签约。

  1. 他每天对自己说:“乔治,你今天有两个选择:快乐,或者非常快乐。你选哪一个?”
  2. 每天睡前对自己说:“我今天活过了。” 如果第二天醒来,把它当作一份礼物。
  3. 每天下班时,在办公桌正中放一张黄色便签,第二天早上来时,写下当天最重要的三件事,按顺序排列。那一天,不做任何其他事,先完成第一件。如果完成了第一件,再做第二件。
  4. 他曾告诉我:“永远不要为了钱而接受工作,要为了机会而接受。”
  5. 领导力中最容易被低估的一点,是我们领导自己的能力。
  6. 他认为自己过去的所有经历,都是为了成就如今的自己。
  7. 归根结底,要么我们自己掌握人生的方向盘,要么方向盘就会落在别人手里。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207 - Life Lessons From George Raveling
One helpful tip per day:) Ryan Holiday shared some of the most powerful lessons he learned from his mentor, George Raveling—a man whose advice famously convinced Michael Jordan to sign with Nike. So, who is George Raveling? He’s a legendary coach, leader, and lifelong learner whose wisdom continues

Eugene Yan 是一位非常高产的网络写作者,他分享了自己为何写作:

  1. 最优秀的数据科学家之所以脱颖而出,是因为他们能认真倾听,提炼业务与产品面临的挑战,识别机器学习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并将其转化为数据科学的需求和设计。
  2. 写作帮助他巩固所学、理清思路、在网络上结识朋友,也加快了他的职业成长。因此他坚持在网上持续写作。
  3. 首先,他写作是为了学习。通常是在他研究某个主题时,发现网上资源不足的情况下。
  4. 在写作过程中,他被迫去填补知识空白,并澄清自己的思路。
  5. 最后,他所有的写作(包括社交媒体帖子)都是他的“信号灯”。这是他在说:“嘿,这是我正在思考和做的事情!如果你也在探索类似的想法或面对类似的挑战,欢迎联系我。”
  6. 他主要是为自己写作。写作帮助他强化学习成果并理清思路。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208 - Eugene Yan On His Writing Process
One helpful tip per day:) Eugene Yan is a highly prolific online writer who shared why he writes: 1. The best data scientists stand out not just for their technical skills, but because they listen carefully, distill business and product challenges, identify where machine learning can help, and translate those

Benedict Evans 认为 iPhone 多年来销量趋于平稳,而之后推出的 iPad、Apple Watch 和 AirPods 同样表现平淡。近期的 Vision Pro 和 Apple Intelligence 的表现更加堪忧:

  1. 自从 iPhone 发布以来,苹果确实创造了三个创新且重新定义品类的产品:iPad、Watch 和 AirPods。 、
  2. 而且,从商业模式上看,无论是 Watch 和 AirPods,还是服务业务,本质上都是围绕 iPhone 用户展开的“附加销售”。如果把它们合并来看,大约一半的苹果营收来自 iPhone,另一部分(约三分之一)来自 iPhone 的延伸产品——也就是说,苹果 80% 的营收都围绕 iPhone 打转。
  3. 苹果最终放弃造车,是因为它意识到,尽管可以造出一辆很棒的车,甚至在某些方面做得更好,但并没有足够的空间去做出根本性不同、真正解决市场尚未解决的问题的产品。
  4. 问题在于,苹果究竟还能在哪些领域,真正改变那些“基本问题”?
  5. 苹果确实善于推出 MVP(最简可行产品),并在之后不断打磨。初代 iPhone 和 Watch 都是典型例子。但初代 iPhone 尽管没有 3G、没有 App Store,却已经是我用过最棒的手机。它不是一个概念、不是一个“未来愿景”——它就是未来本身。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209 - Apple Innovation and Execution
One helpful tip per day:) Benedict Evans believes that iPhone sales have plateaued over the years, and the subsequent launches of the iPad, Apple Watch, and AirPods, while innovative, have shown only modest commercial performance. More recently, Vision Pro and Apple Intelligence appear even more uncertain in their impact: 1.

Ben Thompson 采访了 OpenAI 的 Sam Altaman,他回顾了 OpenAI 成立初期的经历,强调了该公司使命的重要性,即构建有益的通用人工智能 (AGI)。Altman 认为,OpenAI 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技术创新,还在于它的产品化和商业化策略。他提到,尽管一开始没有明确的商业模型,OpenAI 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消费者科技公司。Altman 对 OpenAI 的未来充满信心,并强调了适应和不断改进的重要性:

  1. 他在本科时就参与了 AI 实验室的工作,虽然那时几乎什么都没做出来,但他始终觉得 AI 是件非常酷的事情。
  2. 有一件事似乎被遗忘在历史尘埃中了,那就是:他们创办 OpenAI 时,它只是一个研究实验室,完全没有清晰的目标,甚至连模糊的方向都没有。
  3. 他一生中最受用的一种方式就是: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直到你找到光亮。他们在黑暗中摸索了很久,最后才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4. 站在创新的最前沿要付出的代价就是——你会犯很多愚蠢的错误,因为你处在“战争迷雾”之中。
  5. 他认为,OpenAI 未来的角色就像 Google——它本质上不是一个平台,但人们会用 Google 账户登录,会在网页间带着自己的 Google 数据。这就是 Google 体验的一部分,而我们也会成为那样的平台。
  6. 他觉得 DeepSeek 的团队很棒,模型也不错,但真正让它爆火的,并不是模型能力本身。
  7. 他最喜欢的书之一是 David Deutsch 的《无限的开始》。书的前几页有一段特别精彩,讲的是创造力其实就是对已有事物的稍作修改与延伸。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210 - An Interview with Sam Altman
One helpful tip per day:) Ben Thompson interviewed OpenAI’s Sam Altman, who reflected on the early days of the company and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its mission: to build beneficial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AGI). Altman believes OpenAI’s success lies not only in it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ut also in its

Archive

一键使用微信或者支付宝订阅


本周的生产力日报集合就到此为止,如果你有什么建议,也欢迎留言告诉我们。如果想要收到最及时的推荐,不妨订阅我们的频道,或者付费解锁更多增值内容,我们下期见。

如果你喜欢的话,不妨直接订阅这份电子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