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PS 周刊 203 - 写在又一个生日之际
又一个生日过去了。
很奇妙的是,我突然在想自己到底几岁了,好像突然变得很模糊,要算一下才明白。不确定是因为到了一定年纪,就不再对年龄那么敏感;还是因为 covid 一下子把时间变得模糊了。
过去这五年不知道怎么就一下子过去了,好像发生了很多,也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这五年换了三个国家居住,搬来现在这个国家也两年多了,快赶上前面在中东呆的时间了。
说起来,做出去中东的决策很简单,做出搬来这个国家的决策更简单。回过头来,倒是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大卫翁在做客知行小酒馆的时候,提到自己37岁搬去日本是为了重启人生。其实我的决策没那么宏大,就是单纯的好奇心作祟。
搬来这里之后,抛弃了之前多年的工作经验,从零开始从事一个新行业。运气不错,上手还算顺利。做了两年多,我觉得我学到了自己想要学的东西,可能是时候离开了。
想起来去年面签美签的时候,准备了一大摞材料,结果面试官一张纸都没翻,只问了两个问题 :1. 为啥你学的专业和后来的工作完全不相关?2. 为啥你前面那么多年的工作经历和现在这份工作又不相关?在我简要作答之后,他也没太为难我,给了我签证。
突然有点回忆2019年之前的时光,似乎还历历在目,一切都充满希望,一切都充满生机。2018年裸辞之后,和朋友短暂创业了一番,没有什么结果就在2019年回去找工作。很快就找到了工作,然后那家小公司不久又被并购,似乎一切都顺利,一切都很幸运。
2020年当然充满了波折,年中遭遇裁员,于是在家躺平,倒也不急着找工作。下半年陆续接了两个不在国内的机会,最后选择去了中东。要是放到这两年,恐怕就没那么顺利了。
有时候也会在想,如果2018年没有裸辞的话,说不定还能调岗来到现在呆的国家。如果早点搬来这边,也许境况又会不一样。今年其实蛮开心的,陆续有不少朋友从国内搬来了这边,数了一数,有四位在三家不同公司的前同事都搬来了。新老朋友凑一块,隔几周就能攒一个饭局。也是蛮奇妙的经历,当然这在中东就不太可能发生,或者说,如果发生了,就会觉得更奇妙。
今年另一大改变是重新开始买纸书读了,可能还是觉得读纸书更有感觉吧?也许心态更加安定一些吧?回国几趟都买了不少书带回来,另外发现从台湾的博客来买书非常方便。价格只有本地书价的三分之一,即使算上运费,也比本地便宜不少,而且空运非常方便,没几天就能收到。所以生日那天,又买了一些算是给自己的生日礼物吧。
另外一大变化是重新开始举重,右肩终于恢复,所以年初重新开始摸杠铃。几个月前还参加了 DNF 的举重营,顶着食物中毒的身体听了六个小时的课,收获很多。六个小时里学到的举重技巧可能比我这些年所有 Crossfit 课里学到的举重技巧都多。陆陆续续收获了一些新的 PB,也有些操之过急,导致左手腕又不舒服。总之,还是慢慢来吧。
AwesomeVisa 这个项目中断了许久,我也不知道后续如何处理,也许就一直把这个 archive 挂着?DPS 刚刚更新到第1300期,坚持了差不多五年了。最近断更了10天,还有朋友来问怎么回事,其实就是懒了。不过生日当天信用卡还是被 Ghost 自动扣费了。钱都扣了,我还是继续更新吧 😄
去年母亲问我,活了这么多些年,有何感想?我说,其实还蛮幸运的。没什么大灾大难,没什么大病大痛,还好好活着。想要的,努力努力也都获得了。也折腾了几番,有些结果,没结果的也不至于摔得太惨。看看身边的人,有些运气没那么好,有些早已英年早逝。想想这些,就觉得,有些东西不要太计较,活着就不错了。
新的一岁里,希望能够勇敢地迈出那一步,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不问结果,坚持就好了。
我们已经开通了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支付,如果你想及时读到 DPS 的全文,不妨直接付费订阅:
关于支付的详情介绍,可以访问这一页面。
Recap
Anne-Laure Le Cunff 解释了什么是条件式自我价值:大脑会把自我价值当作一张资产负债表来处理,这是因为它习得了如何通过社会奖励来导航。而它出乎意料地具有破坏性:
- 心理学家 Edward Higgins 发现,我们身上存在三个版本的自我:真实的自我、理想中的自我,以及我们认为他人期望的自我。
- 在孩童时期,我们学到:好成绩 = 让父母骄傲,赢得比赛 = 获得关注,乐于助人 = 获得爱。
- 重新塑造根深蒂固的条件式自我价值模式并不容易,但它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巨大积极影响。
- 当你发现自己在进行这种心理运算(“如果这个项目失败,我就一文不值”),停下来问问自己:“我的价值真的取决于这一件事吗?”
- 大脑通过多年的强化学习,将成就等同于价值。要更新这一系统,就需要持续性的例证,让自己在不满足任何条件时仍然被重视。
Segment 的创始人 Calvin French-Owen 认为一个好产品是公司成功的基石,但它本身并不足够:
- 优秀的销售会引导对话围绕“价值”展开。如果不锚定价值,就相当于把钱白白留在桌面上。
- 优秀的销售不只是“成交”,而是从理解客户开始。
- 要将自己视为顾问或值得信赖的顾问。目标是帮助客户实现他们想要的结果(即使那意味着不购买你的产品)。
- 询问“成功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每个考虑购买工具的人心里都有预期的收获。
你玩过数独吗?把九九八十一个格子填满数字。它的真正诀窍在于:你需要弄清楚哪些数字是不允许的,你就知道了约束条件,也就明白了解决方案是什么。
最近借助 agentic coding 写算法也是如此。这些工具很快就能列举出各种解决方案,但是真正哪些适合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还需要我们一步步弄清楚。尽管这些工具能够快速给出方案,快速测试方案,但如何将这些方案组合起来得出最优解,还是需要时间和精力。也许这篇文章会带来不少启发:
- 当面对无尽的选择时——无论是规划花园、写一篇文章,还是塑造一段人生——你该如何可靠地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案?
- 面对一个难题时,不要急于去解决它,而要先确保你真正理解它。如果你理解得足够透彻,解决方案自然会显而易见。
- Alexander 提出了“形式—情境—契合”(form-context-fit)作为客观判断设计好坏的方法。换句话说,它是一种判断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否合理的方式。Alexander 说,只有当“形式”(解决方案的形态)契合“情境”(问题的背景)时,设计才是好的。
- 擅长挑选衣服的人,往往是从整体搭配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单独看某一件衣服。
- 换句话说,擅长买衣服的人,会努力去理解衣服所处的情境(身材、肤色、整体搭配、预算等),然后购买那些能够弥补衣橱空缺的单品。
Conrad Irwin 认为软件工程需要的不仅仅是能生成代码的模型:
- 当你观察一个真正懂行的人时,你会发现他们不断在以下步骤之间循环:
- 建立关于需求的心智模型
- 编写可能满足需求的代码
- 建立关于代码实际行为的心智模型
- 找出差异,并更新代码(或更新需求)
- 公平地说,LLMs 在写代码方面相当不错,当你指出需要修复的问题时,它们在更新代码上也表现尚可。但它们无法维持清晰的心智模型。
- LLMs 会无休止地感到困惑:它们假设自己写的代码确实能运行;当测试失败时,它们只能猜测是应该修改代码还是修改测试;而当挫败感来袭时,它们就会干脆删掉全部内容重新开始。
- 我们不会不停地往上下文窗口里塞更多文字,因为那会让人抓狂。
- 它们无法真正构建软件,因为它们无法同时维持两个相似的“心智模型”,找出差异,并判断该更新代码还是更新需求。
Lelouch 说 ta 的学习方法是:设定一个宏大的目标,把它拆分为里程碑,然后以每日的高强度去攻克这些里程碑。
- 在营销中,有一个关于“北极星指标(NSM)”的讨论——它就像风暴中的船只罗盘,是穿越迷雾的固定指引。
- 这是你的长期愿景,也是最重要的唯一指标,引导你走向成功。
- 在构建学习路线图时,NSM 同样至关重要。它能帮助你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始终聚焦最终目标。
- 对 ta 来说,北极星很简单:创办一家公司,打造有趣又酷的产品,并且能赚钱。
- ta 相信在宏观上要有结构化的方向,而在微观的日常执行中要拥抱混乱。
Archive
本周的生产力日报集合就到此为止,如果你有什么建议,也欢迎留言告诉我们。如果想要收到最及时的推荐,不妨订阅我们的频道,或者付费解锁更多增值内容,我们下期见。
如果你喜欢的话,不妨直接订阅这份电子报 ⬇️
Commen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