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ly

DPS 周刊 191 - 《看见》让我们看见柴静的成长

《看见》这本书本身就是很好的例证。这本自传记录了很多她的经历,每一段用寥寥数笔就能讲清楚,非常干练;而一段段经历之间又过渡得非常自然,一气呵成。整本书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叠厚厚的素描作品,每一张都简练而清晰,叠起来就能看到她的成长足迹。

DPS 周刊 190 - 像陈冲一样去爱

在陈冲自传《猫鱼》的一开头,她就提到了当代人的“爱无能”。 年轻人自己都在干什么?工作?打游戏?健身?打卡拍照?采访过我的一些青年女记者,跟我聊起过“爱无能”,还有“没必要”,不想当“恋爱脑”。 然后陈冲就提及了自己对于爱情的看法。其实她用自己的经历在践行这些,一直在勇敢地爱: 岁月教会了我,最美好的事大多都是没有功用性的,比方在树林中听小鸟歌唱,在花丛里追逐蝴蝶,在沙漠上仰望星空;或者 用尽毕生,来证实引力波源于两个离地球13亿光年的黑洞相撞;或者坠入情网⋯ 在我的个人世界里,爱情应该算是最重要的内容了。其他一切只是为了她而存在,为了她而做的准备工作。

DPS 周刊 189 - 为什么我不喜欢 deep research

最近用 ChatGPT 和 Google Gemini 中的 deep research 功能去了解一些陌生领域,但是我并不喜欢用这种方式来了解这些陌生领域: 1. deep research 的确很高效,可以在短短几分钟内获得十几页甚至更详细的结果; 2. 而且生成的结果都非常结构化,只要你读了一个报告,了解了它的结构,读第二个报告也会觉得很熟悉; 3. 但我似乎没有多少耐心阅读这些内容,扫一眼前面的概述之后,直接就会跳到末尾的结论部分; 4. 这么读下来,其实会忽略很多细节。 5. 反倒是我去年自己花了很多时间去了解一些陌生领域,尽管亲自做要花很多时间,但是了解得更透彻。 6. 所以我在想,

DPS 周刊 188 - 库索的深度体验

这两年读了不少国外旅行作家的作品,比如 Paul Theroux 的 Dark Star Safari, Ghost Train to the Eastern Star, Riding the Iron Rooster, The Great Railway Bazaar, The Old Patagonia Express, The Pillars of Hercules 和 Pico Iyer

DPS 周刊 187 - 正直,勇敢,有阅读量

最近读完了 Alexei Navalny 的 Patriot 和冯骥才的《无路可逃》,尽管是两本两个不同国度不同阶段的个人经历记录,这两本书却收录了许多极其相似的荒诞经历。不禁让人感叹,历史似乎一点都没有变: 1. 面对极端政治环境中的谎言与伪善 两位作者都描述了在政治压迫或灾难性事件中,当局倾向于掩盖真相,造成社会普遍的谎言氛围: The first official reaction is invariably to lie. The health of ten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w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