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ly

DPS 周刊 206 - 闪回厦门

前阵子在厦门玩了几天,随手记录一下。 第一顿饭是上青本港海鲜,这家上了点评的黑珍珠榜。打电话过问能不能订位,答曰订位只有限定菜单,而且低消400。不订位可以在大堂吃,但可能需要排队。 反正住在边上,就走过去,刚好开店。其实订位吃的是 fine dining,大堂吃的都是自己在鱼缸前点菜。那当然跟着本地人在鱼缸前面点: 1. 一例小份卤鹅 (服务员劝说两个人小份就够了) 2. 凉拌海蜇(分量非常大) 3. 红蟳蒸米糕(正好是吃螃蟹的季节,满膏,下面的米糕类似于煲仔饭,但没有锅巴) 4. 蛏子(尽管从小吃到大,第一次见到这么饱满的)

DPS 周刊 205 -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最近回国见了一圈朋友,总体感受就是,选择可能比努力更重要。 前阵子,有朋友聊起现在上海的公立小学,学生从进校开始,一直坐着,直到放学。课间休息要去洗手间,必须举手一个个去。 我当时听了,觉得不敢相信,这简直比蹲监狱都可怕。哪怕蹲监狱,也没听说在号子里不能动。这简直就是边沁笔下的全景式监狱的真实体现。 后来和另一个朋友聊起,说是济南也这样。甚至老师还会对学生动手。 我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直到最近和原来高中的校长聊起这事,他提供了一个视角: 相对而言,南北方的差异很大,北方生育率比南方高,而且很多北方的学校早些年就是如此教学,但在南方并不多见。近些年南方生育率持续走低,加上北方人口迁移到南方,所以很多北方家长默许这种教育方式,甚至要求学校采取这样的方式。慢慢的,风向就变了。

DPS 周刊 204 - Deep Search & Agent Mode

最近用过的工具中最令我感到惊艳的是 chatGPT 里的 deep research。其他几家也推出了类似的功能,但是都不如 ChatGPT 中 GPT5 thinking 下的 deep research。 1. Gemini 2.5 的 deep research 尽管可以洋洋洒洒写很详尽的报告,但是感觉信息密度不够高,有不少废话; 2. Claude Sonnet 4 的 deep research 感觉差点意思,不如

DPS 周刊 203 - 写在又一个生日之际

又一个生日过去了。 很奇妙的是,我突然在想自己到底几岁了,好像突然变得很模糊,要算一下才明白。不确定是因为到了一定年纪,就不再对年龄那么敏感;还是因为 covid 一下子把时间变得模糊了。 过去这五年不知道怎么就一下子过去了,好像发生了很多,也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这五年换了三个国家居住,搬来现在这个国家也两年多了,快赶上前面在中东呆的时间了。 说起来,做出去中东的决策很简单,做出搬来这个国家的决策更简单。回过头来,倒是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大卫翁在做客知行小酒馆的时候,提到自己37岁搬去日本是为了重启人生。其实我的决策没那么宏大,就是单纯的好奇心作祟。 搬来这里之后,抛弃了之前多年的工作经验,从零开始从事一个新行业。运气不错,上手还算顺利。做了两年多,我觉得我学到了自己想要学的东西,可能是时候离开了。

DPS 周刊 202 - 如何随时随地写代码?

自从用上了 Claude Code 之后,agent 的表现越来越好。只要提前配置好 agent,然后设定任务之后,Claude Code 就能一直跑下去。就像打游戏挂了代理似的。 当然 Claude Code 一直跑在终端里或者 IDE 的插件里,似乎没法在远程跑起来。直到 Vibe Tunnel 这一项目的出现。简单来说,这个工具可以让你从浏览器里接入远程的终端。举个例子,在你家里的电脑上配置完之后,你就可以在手机的浏览器里看到家中终端里跑的 Claude,这真是 Claude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