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PS 周刊 155 - 2024年上半年读过的书

2024年已经过去了一半。

在这半年时间里,我读完了27本书,是过去几年里读的最多的半年。

其中印象比较深的有这么几本:

Burn Book by Kara Swisher

Beyond Possible by Nims Purja

The Most Wanted Man in China by Fang Lizhi

Finding George Orwell in Burma by Emma Larkin

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Running by Haruki Murakami

笔记

写了十一篇读书笔记:

书籍 作者 读完时间
Lee Kuan Yew Graham Allison 20240104
Ghost Train to the Eastern Star Paul Theroux 20240127
The Art of Loving Erich Fromm 20240216
《毛泽东的大饥荒》 Frank Dikötter 20240212
Beyond Possible Nims Purja 20240225
Burn Book Kara Swisher 20240323
Slow Productivity Cal Newport 20240325
Finding George Orwell in Burma Emma Larkin 20240421
The Old Patagonia Express Paul Theroux 20240502
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Running Haruki Murakami 20240508
《我比世界晚熟》 胡安焉 20240606
去年花了点时间读了李光耀的自传 The Singapore Story,中文版分上下两部出版,分别是《风雨独立路》和《经济腾飞路》。这两本书让我对李光耀的早年经历经历和执政时光有了基本了解。而今年的这本书则让我对李光耀退休之后的观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DPS 周刊 130 - 中国的未来
2024年读完的第一本书是 Lee Kuan Yew - The Grand Master’s Insights on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ld,中文书名是《李光耀论中国》。 去年花了点时间读了李光耀的自传 The Singapore Story,中文版分上下两部出版,分别是《风雨独立路》和《经济腾飞路》。这两本书让我对李光耀的早年经历经历和执政时光有了基本了解。而今年的这本书则让我对李光耀退休之后的观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DPS 周刊 111 - 李光耀看中国最近花了点时间读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的书,其中一本是他的自传《经济腾飞路》。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新加坡独立之后的历程,其中不乏他对中国的看法: 跟我们最相似的香港当时仍然受英国统治,而且有中国作为腹地,在经济上它几乎是中国的一部分,是中国跟资本主义世界非共产党国家进行贸易的中介。 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疯狂的动荡时代。许多投资者认为台湾和香港太靠近中国,纷纷转到新加坡来。谁来我们都欢迎,但是一找到有增长潜能的大投资家就绝不放过,必定竭尽所能协助他开业。
Paul Theroux 的 Ghost Train to the Eastern Star 是我在2024年读完的第二本书,整本书记录了他一路搭乘火车从欧洲出发,途径中亚,南亚,东南亚,直至日本,再经西伯利亚铁路回到欧洲的旅程。
DPS 周刊 133 - Paul Theroux 的泛亚之旅和我的雅加达之行
Paul Theroux 的 Ghost Train to the Eastern Star 是我在2024年读完的第二本书,整本书记录了他一路搭乘火车从欧洲出发,途径中亚,南亚,东南亚,直至日本,再经西伯利亚铁路回到欧洲的旅程。 全书记录了32段旅程,每一段都有细致的描写。我最喜欢的一章是关于新加坡的,因为这一章对新加坡有非常深刻的剖析。 Paul 曾于上世纪60年代在新加坡大学(University of Singapore,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前身)执教西方文学,三年的签证到期后被新加坡政府拒绝更新。 Shakespeare’s contemporaries, like Middleton and Tourneur. The revenge plays of the Jacobean period. What else? I gave a series of lectures on
本周翻完了两本书,一本是冯克写的《毛泽东的大饥荒》,一本是 Erich Fromm 的 The Art of Loving。两本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是恨的教育,后者是爱的教育
DPS 周刊 136 - 爱的教育与恨的教育
本周翻完了两本书,一本是冯克写的《毛泽东的大饥荒》,一本是 Erich Fromm 的 The Art of Loving。两本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是恨的教育,后者是爱的教育 其实去年就把《毛泽东的大饥荒》翻了一大半,看得实在难过就丢在一边了。这回下了一大把决心才把剩余部分读完。 冯克花了很大力气整理了各种公开档案,才写成这本书。这些档案恐怕只是冰山一角,真实的情况恐怕比这些档案更加恐怖。 本書的研究,就是基於筆者在數年內從幾十個中共檔案館所查閱的一千多件檔案材料。筆者曾到訪北京的外交部檔案館,也去過河北、山東、甘肅、湖北、湖南、浙江、四川、貴州、雲南和廣東的省級檔案館,還有不同地區的市級和縣級檔案館——縣級檔案館雖然規模較小,但收藏的資料同樣寶貴 那分明是一个吃人的社会,而一切都是因为一个人造成的。 但事實上,當食物極為匱乏時,一個人多吃一口就意味著另一個人要少吃一口 史達林曾讀過譯成俄文的毛的文章,並因此認定毛就是個農民,是窯洞裡走出來的馬克思主義者 從另一方面來看,朝鮮戰爭則有助於毛提高其在中共黨內的個人權威 儘管內心對其不滿,毛一直將自己與史達林相比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 Nims Purja 所写的 Beyond Possible。这本书记述了他如何从一个尼泊尔边远乡村的小男孩,成为廓尔喀军团的一员,再到成为 Special Boat Service (SBS) 的第一位廓尔喀,最后在六个月内完攀14座8000米以上高峰的第一人。完攀14座高峰的纪录片叫 14 Peaks: Nothing Is Impossible,可以在 Netflix 上看到。
DPS 周刊 138 - 如何在7个月内登顶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
2024年的第二个月一眨眼就过去了,这个月读完了这几本书: * Beyond Possible * Invisible Trade II * Invitation to a Banquet * 毛泽东的大饥荒 * The Art of Loving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 Nims Purja 所写的 Beyond Possible。这本书记述了他如何从一个尼泊尔边远乡村的小男孩,成为廓尔喀军团的一员,再到成为 Special Boat Service (SBS) 的第一位廓尔喀,最后在六个月内完攀14座8000米以上高峰的第一人。完攀14座高峰的纪录片叫 14 Peaks: Nothing Is Impossible,可以在 Netflix 上看到。 能取得这么多成就,Nims 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他真的会为了他的目标而拼命,比如为了加入 SBS,他做了大量体能储备,还为了文化上的融入而学习英国的文化: I’d
Kara Swisher 是一位专注报道硅谷新闻的记者,她以专注犀利著称。比如前阵子 OpenAI 政变,当时各种小道消息遍地飞,Kara 在纷杂的消息中迅速整理出脉络,又通过自己的渠道获得一些第一手信息,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观察。这本是她的自传,介绍她如何入道,如何一步步独树一帜。
DPS 周刊 139 -《大叔之牆》与 Burn Book
本周五是国际妇女节,恰好在本周接触了两本女记者写的书,一本是佐藤千矢子的《オッサンの壁》(中文译名为《大叔之牆》),另一本是 Kara Swisher 的 Burn Book。 《大叔之牆》是大卫翁和美佳在《起朱楼宴宾客》中的推荐,目前有日文版和台版。作者佐藤千矢子在2017年4月成为毎日新闻政治部长,这是日本历史上首次由女性在全国性报刊担任政治部长。这本书介绍了她如何突破重围,一步步打破男权的枷锁,走到了今天。 Kara Swisher 是一位专注报道硅谷新闻的记者,她以专注犀利著称。比如前阵子 OpenAI 政变,当时各种小道消息遍地飞,Kara 在纷杂的消息中迅速整理出脉络,又通过自己的渠道获得一些第一手信息,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观察。这本是她的自传,介绍她如何入道,如何一步步独树一帜。 比如她介绍为何美国科技业巨头会向美国政府低头,这是因为政府,特别是军方会有巨额订单,所以这些科技巨头为了日后的订单,会选择低头。 As much as tech execs wanted visas, they
少做意味着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分配,有更多时间意味着可以分配到这些事上,也可以拿去休息。如果把更多的时间分配到这些事上,那也就可以更专注在质量上。所以总体而言,最后的效果更好,人也不容易 burn out。这些不正好对应了上面降桨频的道理吗?
DPS 周刊 141 - 划船与慢生产力
最近在划船课学到的一个道理是:把桨频降下来,可以滑得更快。 道理其实很简单,桨频过高会带来两个问题 -- 发力不充分,回桨的时候休息不够充分,这样总体效率比较低,而且容易疲惫。把桨频降下来之后,不仅发力更充分,单位效率更高,而且在回桨的时候有更多的休息时间,所以总体也不容疲惫。 仔细比较了桨频在24-26/分和桨频30以上的划船速度,同样的时间内,能划更多的距离,当然桨频降下来之后就没那么累。另外一个好处是,桨频降下来之后,我可以更充分地感知自己的动作,然后在下一桨做出及时调整。 这周读完了 Cal Newport 最新的 Slow Productivity,恰好提到了一模一样的道理。他对慢生产力的定义有三条: 1. 少做; 2. 根据自己的节奏来; 3. 更注重质量 少做意味着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分配,有更多时间意味着可以分配到这些事上,也可以拿去休息。如果把更多的时间分配到这些事上,那也就可以更专注在质量上。所以总体而言,最后的效果更好,人也不容易 burn out。这些不正好对应了上面降桨频的道理吗? Cal
这是我一直好奇的问题,恰好 Paul Theroux 分别遇见了村上春树和博尔赫斯,并且在 Ghost Train to the Eastern Star 和 The Old Patagonia Express 两本书中花了大量篇幅记述这两段经历,让我们可以一窥 Paul 眼中的村上春树和博尔赫斯。
DPS 周刊 147 - 作家眼中的其他作家是什么样的?
一个作家眼中的另一位作家会是什么样的?他们会惺惺相惜吗? 这是我一直好奇的问题,恰好 Paul Theroux 分别遇见了村上春树和博尔赫斯,并且在 Ghost Train to the Eastern Star 和 The Old Patagonia Express 两本书中花了大量篇幅记述这两段经历,让我们可以一窥 Paul 眼中的村上春树和博尔赫斯。 Paul 是在东京遇见村上春树的,彼时后者刚刚出版了 Andaguraundo,一本讲述1995年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的书。Paul 刚刚搭乘火车到东京,正想探索东京地铁,于是村上春树成为了他最好的向导,这也让 Paul 得以近距离观察村上春树: A healthy writer is an oxymoron. Yet Murakami has run twenty-nine marathons and competed in
在村上春树看来,跑步的痛苦在所难免。这份痛苦与疲惫正好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弱点。这与他的人生态度一致,即通过痛苦的经历来提高自己。最妙的是,他说,相比坐班通勤的痛苦,跑步的痛苦根本不算什么。
DPS 周刊 148 - 跑步与写作
村上春树写过一本小书《当我谈论跑步的时候谈些什么》,书名的灵感来自 Raymond Carver 的 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其实这本书不仅仅谈论了他的跑步,还谈论了他的写作和他的人生。总之,这是一本内容极其丰富的小书。 村上春树庆幸长跑塑造了他,塑造了他的小说。他希望能一直跑下去,和长跑一起变老。他希望自己的墓志铭是这样的:村上春树,作者(跑者),至少他从没走过。 Long-distance running (more or less, for better or worse) has molded me into the person I am today, and I’m hoping
这点和胡安焉对于写作的感悟很像,尽管他投入写作很多年,但直到最近几年才悟到写作的真谛 – 写作像风筝一样,重要的是放飞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因为写作是面对自我的交流过程,这点难能可贵,而结果如何并不一定相关。
DPS 周刊 152 - 再迷茫也要坚持记录
“我也要把自己的这些真实感受写下来,给朋友们看看。我想说,在各种可能性之下,个体的身份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社会和时间中流动,我将继续在这种流动中重塑自我。”

书摘

随手做了些摘要,都放在这里了:

李光耀当年将习与曼德拉相提并论,不知道他是真心这么想,还是放放烟雾弹

The Grand Master’s Insights on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ld

原来 Paul Theroux 在伊斯坦布尔旅行时,见了帕慕克,并且对他评价甚高,将其与博尔赫斯并论。

Ghost Train to the Eastern Star by Paul Theroux

柏林的共和国宫被拆除之后,钢材被卖掉,其中一部分运到了迪拜,用于 Buji Khalifa 的建造。

Germany by Neil MacGregor

SDU - single, desperate, ugly
原来 Paul Theroux 曾经在新加坡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前身)教授西方文学,第一个三年合同到期后,因为无法获得新签证,只好离开新加坡。而基于他小说改写的电影 Saint Jack也被新加坡政府禁映。所以这本书里,他重返新加坡旅行时,整整一章都在吐槽。

Ghost Train to the Eastern Star by Paul Theroux

村上春树每天四点起床写作,到十点结束。剩下的时间想干什么干什么。

Ghost Train to the Eastern Star by Paul Theroux

断断续续地读完了Frank Dikötter 写的 《毛澤東的大饑荒》
吃人肉的社会是真实存在的;所谓三年自然灾害完全就是人祸,是毛一手造成的,是整个体系助纣为虐造成的千万不要相信这个政党,千万不要相信这个政府;五六十年前发生的事,在2022年不又重新来了一遍?谁能保证将来不重演?
最近收到朋友的推荐 — The Art of Loving by Erich Fromm,读了非常有收获。正好应景推荐给大家,祝大家情人节快乐,没有情人也要好好爱自己!
山就在那,毫无偏见

Beyond Possible by Nims Purja

我看着他,叹了口气。要说明这问题多么困难啊。我简要介绍了一下自己的状况和工作。“你瞧,我有这样那样的想法,不过首先我得先写好小说。”
“那很好啊,你已经有目标了,还有什么可焦虑的呢?”他说。

出自《东游西荡

原来 George Orwell 只是个笔名,真名是 Eric Arthur Blair

Finding George Orwell in Burma by Emma Larkin

前几天搜豆瓣已读,愣是找不到《巨流河》的记录,可是明明我读过这本啊。后来才明白过来,我读的是台版,标记的也是台版。豆瓣早已把这个版本删除了,一点痕迹都没有。有趣的是,齐邦媛其他的几本书还有台版被收录。
读郭晶写的《武汉封城日记》,很感慨:谁能想到一直折腾到2022年底?
Paul Theroux 对于博尔赫斯的评价甚高,出自他的 The Old Patagonia Express
The Third Pole 这本书提及 Tom Holzel 曾经想组织人马搜寻第一次试图攀登珠峰的英国探险队的遗体,写信向美国驻北京联络办公室申请帮助,正好是老布什在任之时。
方励之记录的这个细节真是太经典了:时任国家教委的副主任滕藤(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副部长)前脚召见美国大使提出抗议,后脚打电话问大使,自己老婆的美签下来没有?前后不过一小时。

The Most Wanted Man in China by Fang Lizhi

Pico Iyer 真是一位很厉害的作者,这篇文章记了他在八十年代初在刚刚开放的中国,里面有很多精辟的见解。据说何伟就是受他的启发,开始记录自己在中国的经历,最后写成了《江城》,《甲骨文》和《寻路中国》。

China: The Door Swings Both Ways by Pico Iyer

原来内卷是这个国家的优良传统,四十年前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
原来四十年前国人住到涉外酒店里会被拘留

China: The Door Swings Both Ways by Pico Iyer

开放 - 封闭 -- 在这个国家,不过是一个又一个轮回,四十年前,Pico Iyer 刚刚体验刚开放的中国,就在想什么时候这一轮回会结束。

China: The Door Swings Both Ways by Pico Iyer


我们已经开通了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支付,如果你想及时读到 DPS 的全文,不妨直接付费订阅:

一键使用微信或者支付宝订阅 DPS

关于支付的详情介绍,可以访问这一页面


Recap

如何应对复杂事物?Paul W. Homer 认为从外部视角着手处理复杂事物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1. 我们可以从外部和内部两个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众多的复杂事物,通常而言,只有进入内部视角才能真正理解这些复杂事物;
  2. 当我们从外部视角来观察这些事物时,往往会低估它们的复杂程度;
  3. 我们最好假设自己一直处在外部,因为我们不理解的部分要比我们知道的部分要多;
  4. 最好始终假设我们从未到达底部,而且底部还很远。这样挖得越深,我们解开的复杂性就越多。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006 - Outside
It’s okay to be outside. We’re outside of most things.

人到37岁会有哪些感悟?Ryan Holiday 分享了他的37条感悟,其中有不少洞见:

  1. 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是延迟的信号。那么我们现在能做什么,让今后的成功概率大一些?
  2. ⁠George Raveling 说他每一天起床会问自己一个问题:你今天有两个选项,一个是感到快乐,一个是感到很快乐,你选哪个?
  3. 很多时候,结果只是过程的副产品,只要专注在过程本身就好,结果自然就会到来;
  4. 无论如何,你都朝着死亡的方向在前进,你能做的就是,尽量延缓这一过程。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007 - 37 Lessons
The most important decision you make is to be in a good mood.

写作仅仅是写作吗?Eugene Yan 认为写作,阅读和笔记三者密不可分:

  1. 真正的写作其实从阅读就开始,带着这样的心态,我们回更专心地阅读;
  2. 写作本身就是一种思考,它能够帮助你理清思路,帮助你更好地学习和思考一个新事物;
  3. 阅读不同题材会消耗不同的精力,所以 Eugene 会同时读三本书,一本是最需要专注的技术类书籍或者自我提升类书籍,一本是相对轻松的非虚构或者传记类作品,最后还有一本最轻松的科幻小说。他可以换着读;
  4. 记笔记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消化知识,让你更好地整理它们,并且把它们添加到你的知识树里;
  5. 自从他改用了 Zettelkasten 笔记之后,他能更好地整理自己的知识点 -- 将点子与话题关联,然后整理到一个话题匣子里。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008 - Writing is Learning
Writing is not the outcome of thinking—it is thinking.

如何才能闷声发大财?Morgan Housel 给出了他的看法:

  1. 将其内化为内心的衡量标准;
  2. 认可每个人是不同的,他人发财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自己;
  3. 更关注独立,而不是他人的认可;
  4. 更关注长期的收益,而不是一夜暴富。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009 - Quiet Compounding
A focus on long-term endurance over short-term comparison.

当下的 AI 产品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改进?Benedict Evans 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1. 当下的 AI 产品大多把自己开放成一个通用的界面,而提供的答案又不是100%准确,所以会给用户造成很大的困扰。这和过去50年的软件设计完全不一样 -- 每一个软件都是包装成一个专用工具,引导用户做好一件事;
  2. 想象一下,电钻,洗衣机,搅拌机的本质都是一个会转动的电机带动不同的组件,但很少有人会去买一个单独的电机然后来解决钻洞,洗衣服或者搅拌的问题。这恰恰就是目前 AI 产品的问题;
  3. AI 模型性能当然会继续提升,但这仍旧无法解决上述问题;
  4. 一种解决思路是把 AI 产品做成只解决特定领域问题的产品;
  5. 另一种就是把这些模型嵌入到其他产品中,就像 Apple 在最近的 WWDC 中展示的那样。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1010 - Building AI Products
One is to treat it as a science problem - this is early, and the models will get better.

Archive

一键使用微信或者支付宝订阅


本周的生产力日报集合就到此为止,如果你有什么建议,也欢迎留言告诉我们。如果想要收到最及时的推荐,不妨订阅我们的频道,或者付费解锁更多增值内容,我们下期见。

如果你喜欢的话,不妨转发给身边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