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PS 周刊 129 - 2023年回顾
一不留神,2023年就过去了,是时候回顾这一年了。
想起来 coach 曾经问我 accountability 意味着什么?我想 DPS 的不间断更新就是一种 accountability 吧?过去三年半,世界发生了这么多变化,我的生活也有很多的变化。不间断更新 DPS 可能是我坚持下来的少数几件事吧?
回头一看,幸好坚持更新这些 DPS 周刊,它们记录了我生活的方方面面:
- coaching - 上半年继续接受 growth coaching,年中结束了十个月的 coaching 历程;
- 阅读 - 今年读了42本 non-fiction 类的书,也写了一些读书笔记;
- 游记 - 今年只去了利雅得和清迈,不过两次都是十分难忘的经历;
- 技术 - 今年是 LLM 爆发的一年,当然不能落下。
一些数字
这一年,不多不少,DPS 日刊更新了260篇,DPS 周刊更新了52篇。
今年 DPS 的订阅不温不火,基本上没有什么新增。
DPS Telegram Channel 倒是增长了不少订阅,突破了3500 大关。
Coaching
前半年还在接受 growth coaching,所以不少周刊都是 coaching 的感悟,比如:
工作上遇到一些坎坷,这也让我重新思考工作的意义是什么?当我认真负责的时候,我可能会因此不开心;很多人劝我不要那么认真负责,我又于心不忍。所以在认真负责与开心之间如何选择?
我一直像一个冒险者,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前几天打开 Noteplan 里的文件夹,发现我还准备过一个按月规划的 future plan,尽管写了第一次之后就再也没有打开。这回打开让我非常开心,因为第一次写下的几个目标,居然一个个都实现了。于是我又写下了今年的几个目标,然后认真维护这个文档,希望一件件都能做成。
前阵子,我的 coach 问我,你觉得快乐是什么?
我想了想,觉得快乐就像火焰一样,这是一个绝妙的隐喻:无论何时,快乐都像一团火焰一样。
当我们不怎么注意快乐时,它就像一团蓝色的火焰,温温吞吞地燃烧着;当我们注意到快乐时,它就像一团黄色的火焰,充分燃烧着;
快乐可以不断放大,不断渲染,感染到身边的人。就像火焰一样,越烧越旺,可以温暖到其他人。
最近我和 coach 聊到,在工作中面临冲突时,我总是倾向于保护自己团队的利益高于其他利益相关方,不管这个利益相关方是老板,还是其他团队。尽管这样做,让团队成员更加信任我,我却时不时地得罪其他利益相关方。对于如何把握这个平衡,我感到非常困惑。听完我的描述之后,coach 谈了两点:
过度保护自己的团队有可能害了他们。有时候,他们也需要机会成长,而适当的压力正好是成长的催化剂;团队成功是建立在公司成功的前提下,个人成功是建立在团队成功的前提下。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些前提,而一味地只看到更小单位的成功,很可能这些成功是稍纵即逝的。
原来静观其变也是一种选择。因为很多时候,外在的变化不在我们的掌控之中。我们反倒因为太关注未来,而忽略了当下。如果慢下来,我们可以更好地关注自我,更好地享受当下。
想起之前的谈话,主动放弃也是一种选择。这样一来,我多了两种选择:静观其变与主动放弃。而且这两种选择,无论如何都存在,都是我的退路所在。尽管可能是所谓的 worst scienario,但无论何时,我都可以在脑海中推演这两种选择。然后我就可以更从容地面对各种困境。
之前和 coach 聊起,自己总是想得太多 (overthink),特别是遇到重大选择时,总是前前后后要想半天,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
她问我,overthink 的反面是什么?我说应该就是放手就做 (trust your gut)。
她问我,那尝试了放手就做吗?我说,有一些不重要的事当然可以放手就做,但是重要的选择我没法放手就做。
她接着追问,那么还有什么方式?我想了想,觉得吧 overthink 和 trust your gut 结合起来最好,暂且称为 lightweight thinking 吧。
简而言之,挫折也好,失败也好,都是我们人生路上的一部分。如果当下你觉得自己被某些挫折或者失败困住,只要把时间维度拉长,把视野放宽,就会明白这些也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
其实所有的 coaching 精华都整合到了这一篇里:
读书笔记
也写了一些读书笔记:
At Your Best 不仅详细地介绍了如何根据自己的精力来安排日程,也讨论了如何长远地将人生安排与之相衔接。很多介绍时间管理的书籍都会专注在如何更高效地完成更多的任务,但是他们忽略了一点,即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资源里分配更多的任务,那么只会导致任务的完成度和质量受影响。
Decide 是 Steve McClatchy 是一本讲时间管理的书,并且把很多复杂的概念用简单的语言讲清楚了。在坐着 Steve 看来,一共只有两大类任务:gain 和 prevent pain。两者在英语里谐音,中文不是特别好翻译,所以就暂且保留它们。gain 类的任务长远来说,有助于我们的成长,但不一定有明确的时限;prevent pain 类的是我们必须做而且有明确时限的任务,比如工作,吃饭,睡觉等等。
Edith Eva Eger 的 The Choice 和 Viktor E. Frankl 的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和 Yes to Life。
这么看来,人的生命非常奇妙,我们一直苦苦追寻生命的意义,但这一追寻本身就是答案,但我们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并不会意识到。如果我们回头去看自己走过的路,也许已经能回答一部分为什么了。当然,当我们向前看时,可能依旧会迷茫。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知道我们过去的所作所为和经历能够回答一部分为什么的话,那么将来的所作所为和经历也能回答我们未知的为什么。这么来看,我们也许对未来不必那么迷茫,因为我们的行动和经历会告诉我们为什么。
当然生命的意义并不仅仅由我们的所作所为来回答,也有可能通过爱意和痛苦来回答。特别是痛苦,可能只有经历过痛苦,我们才能看清一个完整的自我,才能有一个完整的为什么。归根结底,不管是所作所为也好,爱意也好,还是痛苦也好,都需要我们对它们负责,只有负责才是对于这个为什么的终极答案。
花了点时间读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的书,其中一本是他的自传《经济腾飞路》。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新加坡独立之后的历程,其中不乏他对中国的看法。
Quit 这本书就是围绕着何时退出和如何退出来讨论的,显然这是一个往往被忽略的议题:
退出一直是一个存在的选项,但是我们往往忘记它的存在;提前设置好退出策略非常重要,因为做出决策的最差时机就是当我们身处其中,所以提前设置好退出策略并严格执行,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我们全身而退;退出比进入更难,因为我们往往因为沉没成本而不愿退出;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我们退出是为了更好的选项,而不退出会阻碍我们的更有选,从这个角度而言,退出也就变得简单了;退出之所以被我们忽视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很难获得退出的反馈,因为一旦退出之后,我们就不再关注。这和进入恰好相反。要想获得退出的反馈,需要我们在退出后继续关注。
读了 Tiago Forte 的 Building A Second Brain 和 The PARA Method,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比如他在前一本书里提到了渐进式总结 (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 的方法,一共有四步:
第一次阅读时,将有用的段落摘抄到他的笔记里;有时间的话,回顾这些摘抄的内容,将重要的内容加粗;如果有些材料包含很多加粗的重要内容,就需要第三步,从这些加粗内容中找出最有用的信息,并把他们高亮;如果你发现自己反复用到某些材料,那么这些材料对你格外有价值。这时你可能需要第四步:用自己的话来总结这些有价值的内容,最好是列出要点。
从老外的眼中观察中国还有不少。其实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视角: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从一个陌生人的角度来看就完全不一样。比如史明智 ,何伟,欧逸文,等等。这些年来,陆续翻了不少这一主题的书籍,所以整理了一下我读过的这类书籍:
书名 | 作者 |
---|---|
The Shanghai Free Taxi | Frank Langfitt |
Censored | Margaret E. Roberts |
Empress Dowager Cixi | Jung Chang |
Iron and Silk | Mark Salzman |
Party of One | Chun Han Wong |
Red Roulette | Desmond Shum |
The Hakka Cookbook | Linda Lau Anusasananan |
The Last Days of Old Beijing | Michael Meyer |
The Souls of China | Ian Johnson |
《重返天安门》 | Louisa Lim |
Street of Eternal Happiness | Rob Schmitz |
Riding the Iron Rooster | Paul Theroux |
最近李飞飞教授出版了她的自传 The Worlds I See, 这是她的个人成长史,也是一个移民的奋斗史。
李飞飞教授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做出过卓越贡献,因为她创建的数据集 ImageNet,使得后来的深度学习在图片识别领域有了测试基准,从而大放异彩。
在上一期 DPS 周刊中,我们介绍了李飞飞教授的移民奋斗史 -- The Worlds I See。其实她的成名之作当属 ImageNet,这座计算机视觉的里程碑的诞生却一波三折,它甚至差点夭折。
最近 Morgan 出了新书 Same as Ever,这本书其实是从他的的文章 A Few Good Stories 展开的。在这篇文章中,他引用了巴菲特的故事:
当巴菲特被问道,经济什么时候才能恢复。巴菲特反问道,1962年和现在最畅销的糖果是什么?答案都是士力架。在他看来,关注哪些不太会变化的远比关注哪些变化的要重要得多。
Same as Ever 就是这么一本书,梳理了很多长久不变却被我们忽视的道理。比如对于历史的解读,人们往往只看到结果,却无法追溯他们的起因。
也分享了一些自己的阅读习惯,比如能够在一个月内读完这些书,主要靠三点:
- 较低的目标
- 有效的记录
- 有效的阅读系统。
近几年我阅读书籍主要都是在 Apple Books 里阅读电子书:
- 一边阅读,一边做高亮。不同颜色的高亮对应不同的内容:红色表示最重要的观点,蓝色表示有用的事实,黄色表示有用的观点,绿色表示可以执行的步骤,紫色表示避免执行的步骤;
- Readwise 提供的插件可以一键导入以上标记的内容;
- Readwise 的插件可以导出标记内容到其他工具,比如 Obsidian 和 Haptabase 等;
- Readwise 提供的每日回顾可以随机回顾这些摘要内容。
游记
还写了一些游记,比如去利雅得玩了一圈,四天五夜的旅程让我大开眼界,刷新了对于沙特的认知。吃饭的时候和老同学聊了很多,比如她对目前沙特的看法,她也解答了我的诸多好奇。比如沙特女性蒙面(Niqāb)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海湾国家,我一直以为是出于宗教或者文化的原因。她解释道,其实不尽然,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隐私,尤其是沙特开放了旅游之后,很多本地人对于外来游客心存戒备。所以处于隐私的考量,他们选择了蒙面或者继续戴口罩。她说,她父亲(一位德高望重的在美任教的计算机教授)曾经对她说,要尊重当地的文化。所以她回到沙特之后,就戴 hijab,穿 burqa。但是在非穆斯林国家的时候,她就不穿这些,入乡随俗地穿 t-shirt。
在清迈呆了一周,每一天都和陌生人吃了饭,非常惊奇的体验。这也让我看到了人生的各种可能性。
人生都有各种可能性,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局限在一个模子里呢?同样的,移民也有各种可能性,为什么我们硬要把自己塞到一个模子里呢?
训练
也记录了一些 CrossFit 的训练进展:
目前感觉身体是这么多年来最棒的,力量也好,身材也好,非常满意。总之 CrossFit 强调的是运动表现,只要定期训练,这些都会自然而然积累起来。
今年的目标就是提高各项动作的质量,这几个月都跟着私教细扣体操和举重动作。引体向上,双力臂,抓紧,挺举的质量都大为改善。
练了快三年,解锁了大部分动作,大部分课都能完成 RX 级别。当然我也深知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比如还要学倒立走。
技术
还有一些技术类的分享:
我也没闲着,拿起了 ChatGPT API 开始捣鼓起来。我零开始开始读文档,到写出一个 Q&A 生成的项目,只花了半天时间。放在以前,至少要花一两个月的时间吧。在这基础上进步一步改进,利用 ChatGPT API,结合自己的语料库给出特定领域的答案。试了两个方案,其中一个还不错。
大语言模型 (LLM) 是当下最火的技术话题之一,很大程度上,这归功于底层的 transformer 结构。Jean Nyandwi 撰写了 The Transformer Blueprint: A Holistic Guide to the Transformer Neural Network Architecture,仔细梳理了 transformer 的架构。花了点时间细读这篇文章,有些醍醐灌顶的感觉。
我们已经开通了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支付,如果你想及时读到 DPS 的全文,不妨直接付费订阅:
关于支付的详情介绍,可以访问这一页面。
Recap
Nick Wignall 介绍了四个提升自信的小技巧:
- 将不切实际的期待转换为实际的期待;
- 减少道德审判;
- 批评时要具体到某一件事,而不是将它扩大到整个人;
- 将你的注意力从想法和感受转移到行动本身
Anne-Laure Le Cunff 真诚地分享了她的 2023 年回顾:
- Nesslab 的订阅数从2022年的55000涨到了9000,而这一切源于2019年时的公开约定 -- 每天都要输出;
- 写出了第一本书的草稿;
- 博士进展顺利;
当然她也坦言了一些挣扎:
- 身体情绪都有很大的波动;
- 年初设立的一些目标并没有开始实施,比如开 TikTok 账号等等。
Morgan Housel 总结了一些关于写作的见解:
- 为自己而写才有乐趣,为他人而写只是一份工作;
- 好的故事就像杠杆一样,会让你的写作加倍吸引人;
- 人们只会记住好的句子,所以要力求简明扼要;
- 好的写作其实是大量阅读的副产品;
- 什么都别管,从今天开始写。
Sam Altman 最近分享了他的经验:
- 不要对于人们的短期方法过虑,因为这些终究会烟消云散;
- 让人们做困难但要紧的事,要比让他们做简单但无关紧要的事简单;
- 把你的精力集中在少数高收益的赌注上,而剩下的都可以忽略;
- 结果才是真正重要的,不要让好的过程产生坏的结果;
- 快速迭代能抵消很多错误;
- 计划应该以十年为单位来评估,而执行应该以周为单位来评估;
- 和很棒的人们一起共事事人生中难得的体验。
本期 DPS 是2023年的最后一期,临近年末,大家难免不感慨时间又过去了。
Suzie Headley 听到她叔叔祝贺她四十岁生日时,有些错愕。听到她叔叔的解释之后,就对年龄释然了:
- 不是所有人都能活到四十岁,所以我们应该庆幸自己能够活到今天;
- 所有抵御衰老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因为时间不会因此而改变;
- 我们可以改变看待衰老的角度,将其视为一种幸运,而不是累赘。
本周的生产力日报集合就到此为止,如果你有什么建议,也欢迎留言告诉我们。如果想要收到最及时的推荐,不妨订阅我们的频道,或者付费解锁更多增值内容,我们下期见。
Commen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