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PS 周刊 129 - 2023年回顾

DPS 周刊 129 - 2023年回顾
Photo by Jason Leung / Unsplash

一不留神,2023年就过去了,是时候回顾这一年了。

想起来 coach 曾经问我 accountability 意味着什么?我想 DPS 的不间断更新就是一种 accountability 吧?过去三年半,世界发生了这么多变化,我的生活也有很多的变化。不间断更新 DPS 可能是我坚持下来的少数几件事吧?

💡
如果你觉得这些对你有些许帮助的话,请不要忘了支持我们的更新!

回头一看,幸好坚持更新这些 DPS 周刊,它们记录了我生活的方方面面:

  1. coaching - 上半年继续接受 growth coaching,年中结束了十个月的 coaching 历程;
  2. 阅读 - 今年读了42本 non-fiction 类的书,也写了一些读书笔记;
  3. 游记 - 今年只去了利雅得和清迈,不过两次都是十分难忘的经历;
  4. 技术 - 今年是 LLM 爆发的一年,当然不能落下。

一些数字

这一年,不多不少,DPS 日刊更新了260篇,DPS 周刊更新了52篇。

今年 DPS 的订阅不温不火,基本上没有什么新增。

DPS Telegram Channel 倒是增长了不少订阅,突破了3500 大关。

Coaching

前半年还在接受 growth coaching,所以不少周刊都是 coaching 的感悟,比如:

工作上遇到一些坎坷,这也让我重新思考工作的意义是什么?当我认真负责的时候,我可能会因此不开心;很多人劝我不要那么认真负责,我又于心不忍。所以在认真负责与开心之间如何选择?
DPS 周刊 78 - 责任也是有优先度的
最近工作上遇到一些坎坷,这也让我重新思考工作的意义是什么?当我认真负责的时候,我可能会因此不开心;很多人劝我不要那么认真负责,我又于心不忍。所以在认真负责与开心之间如何选择? 于是我和我的 coach 聊了这一话题,全程她都是顺势引导,都给了我开放性的问题。最后我的认知是,所谓的责任其实也是有不同优先度的,这样一来也就比较容易面对这些责任了。随后 coach 又问我理解的责任是什么样的?我说,首先是对我的下属负责,再次是对我自己负责,最后才是对所谓的交付负责。为什么这么选择呢?因为我们的产品经理非常不专业,每一次提需求都是信口开河,反复沟通确认之后,等到开发了,又会变需求。所以这样的需求就无法交付,只能按照我们自己的规划来交付。至于为什么对下属负责有这么高的优先度呢?因为这些下属都比较靠谱,也愿意付出。比如最新加入的同事优化了邻组的算法,性能直接提升60倍!要不是因为这些下属在,我恐怕早就离职了。 当然了,现在这种状况,我也只好骑驴找马了。 这一周比较惊喜的是读到了 Camellia Yang 的一些文章,也随手分享到了 TG Channel 里。今后中文的内容会直接分享到这个频
我一直像一个冒险者,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前几天打开 Noteplan 里的文件夹,发现我还准备过一个按月规划的 future plan,尽管写了第一次之后就再也没有打开。这回打开让我非常开心,因为第一次写下的几个目标,居然一个个都实现了。于是我又写下了今年的几个目标,然后认真维护这个文档,希望一件件都能做成。
DPS 周刊 80 - 勇敢地辞职吧
最近这两周发生了很多事: 1. 我先定下了飞往第三国的单程机票,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明确的死限,这样其他所有事情都可以安排起来; 2. 然后把要卖的家电家具都列清楚,一个朋友欣然全部接收,免去了我不少烦恼; 3. 本来想在公司再熬一段时间提离职,没想到根本无法忍受新上任的经理,第二天就被 skip manager 找去谈话。谈到最后,我觉得无所谓了,于是就提了离职。这样一来,我们两边都轻松很多。 后来和我的 coach 聊起这些,她说很为我高兴,因为我一直像一个冒险者,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前几天打开 Noteplan 里的文件夹,发现我还准备过一个按月规划的 future plan,尽管写了第一次之后就再也没有打开。这回打开让我非常开心,因为第一次写下的几个目标,居然一个个都实现了。于是我又写下了今年的几个目标,然后认真维护这个文档,希望一件件都能做成。 本周的分享也是围绕着这些话题展开: 1. 人生价值到底是什么?想清楚自己所追求的价值,再制定目标,这样一切都会变得更容易。这是 Casey Rosengren 的建议;
前阵子,我的 coach 问我,你觉得快乐是什么?
我想了想,觉得快乐就像火焰一样,这是一个绝妙的隐喻:无论何时,快乐都像一团火焰一样。
当我们不怎么注意快乐时,它就像一团蓝色的火焰,温温吞吞地燃烧着;当我们注意到快乐时,它就像一团黄色的火焰,充分燃烧着;
快乐可以不断放大,不断渲染,感染到身边的人。就像火焰一样,越烧越旺,可以温暖到其他人。
DPS 周刊 85 - 心中的那团火焰
前阵子,我的 coach 问我,你觉得快乐是什么? 我想了想,觉得快乐就像火焰一样,这是一个绝妙的隐喻:无论何时,快乐都想一团火焰一样。 当我们不怎么注意快乐时,它就像一团蓝色的火焰,温温吞吞地燃烧着;当我们注意到快乐时,它就像一团黄色的火焰,充分燃烧着; 快乐可以不断放大,不断渲染,感染到身边的人。就像火焰一样,越烧越旺,可以温暖到其他人。 快乐也可以被传递,就像火焰一样会蔓延。 你注意到心中的那团火焰了吗? Recap 我们经常听到选择比努力更重要,Anne-Laure Le Cunff 用数学中的向量来解释这一原理:选择是方向,努力程度是标量,两者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功。如果方向选错了,再努力也是白用功。具体而言,她建议: 1. 考虑速度而不是仅仅速率。 2. 考虑方向感; 3. 不断调整你的努力轨迹。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656 - Vectors
最近我和 coach 聊到,在工作中面临冲突时,我总是倾向于保护自己团队的利益高于其他利益相关方,不管这个利益相关方是老板,还是其他团队。尽管这样做,让团队成员更加信任我,我却时不时地得罪其他利益相关方。对于如何把握这个平衡,我感到非常困惑。听完我的描述之后,coach 谈了两点:
过度保护自己的团队有可能害了他们。有时候,他们也需要机会成长,而适当的压力正好是成长的催化剂;团队成功是建立在公司成功的前提下,个人成功是建立在团队成功的前提下。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些前提,而一味地只看到更小单位的成功,很可能这些成功是稍纵即逝的。
DPS 周刊 89 - 团队成长与面向 ChatGPT API 开发
最近我和 coach 聊到,在工作中面临冲突时,我总是倾向于保护自己团队的利益高于其他利益相关方,不管这个利益相关方是老板,还是其他团队。尽管这样做,让团队成员更加信任我,我却时不时地得罪其他利益相关方。对于如何把握这个平衡,我感到非常困惑。 听完我的描述之后,coach 帮我继续挖掘心中的困惑,带着我一步步分解问题。尽管到最后,我仍旧十分困惑。我自己没有成功探索出这一答案。于是,我问 coach 是怎么做的,因为她曾经是一位经历极其丰富的产品经理。 她谈了两点: 1. 过度保护自己的团队有可能害了他们。有时候,他们也需要机会成长,而适当的压力正好是成长的催化剂; 2. 团队成功是建立在公司成功的前提下,个人成功是建立在团队成功的前提下。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些前提,而一味地只看到更小单位的成功,很可能这些成功是稍纵即逝的。 围绕着 ChatGPT API 写了两周代码,记录一些想法: ChatGPT API 自 gpt-turbo-3.5 发布以来,做了大大的简化。只需要在请求里写两个参数:model
原来静观其变也是一种选择。因为很多时候,外在的变化不在我们的掌控之中。我们反倒因为太关注未来,而忽略了当下。如果慢下来,我们可以更好地关注自我,更好地享受当下。
想起之前的谈话,主动放弃也是一种选择。这样一来,我多了两种选择:静观其变与主动放弃。而且这两种选择,无论如何都存在,都是我的退路所在。尽管可能是所谓的 worst scienario,但无论何时,我都可以在脑海中推演这两种选择。然后我就可以更从容地面对各种困境。
DPS 周刊 99 - 静观其变
最近和我的 coach 聊了一次,主题还是有关选择。 我的困惑在于,很多时候我困在某一个点上,于是急切着想做什么,期望改变当时的困境。于是在脑海中,我会盘算各种可能的行动,以及各种对应的得失。 coach 问我,如果什么都不做,会怎样? 我突然醒悟过来,原来静观其变也是一种选择。因为很多时候,外在的变化不在我们的掌控之中。我们反倒因为太关注未来,而忽略了当下。如果慢下来,我们可以更好地关注自我,更好地享受当下。 想起之前的谈话,主动放弃也是一种选择。这样一来,我多了两种选择:静观其变与主动放弃。而且这两种选择,无论如何都存在,都是我的退路所在。尽管可能是所谓的 worst scienario,但无论何时,我都可以在脑海中推演这两种选择。然后我就可以更从容地面对各种困境。 已经有超过五千位朋友通过各种渠道订阅我们的内容,你还在犹豫什么呢?不如直接支持我们 :) 最近忙着跨国搬家,这才发现,搬去一个国家不容易,搬离一个国家也不容易。所以记录一下搬离一个国家的流程,希望帮到有类似需求的朋友。 1. 确认签证状态 2.
之前和 coach 聊起,自己总是想得太多 (overthink),特别是遇到重大选择时,总是前前后后要想半天,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
她问我,overthink 的反面是什么?我说应该就是放手就做 (trust your gut)。
她问我,那尝试了放手就做吗?我说,有一些不重要的事当然可以放手就做,但是重要的选择我没法放手就做。
她接着追问,那么还有什么方式?我想了想,觉得吧 overthink 和 trust your gut 结合起来最好,暂且称为 lightweight thinking 吧。
DPS 周刊 103 - 想得太多 VS. 放手去做
之前和 coach 聊起,自己总是想得太多 (overthink),特别是遇到重大选择时,总是前前后后要想半天,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 她问我,overthink 的反面是什么?我说应该就是放手就做 (trust your gut)。 她问我,那尝试了放手就做吗?我说,有一些不重要的事当然可以放手就做,但是重要的选择我没法放手就做。 她接着追问,那么还有什么方式?我想了想,觉得吧 overthink 和 trust your gut 结合起来最好,暂且称为 lightweight thinking 吧。 比如我们之前介绍过的权重表格就是很好的 lightweight thinking 方式: 制作这权重表格就以下几步: 1. 根据自己的偏好,给各个考虑因素打出权重; 2. 根据 A/B 两个选项的具体情况,在各个考虑因素下打分; 3. 把权重和
简而言之,挫折也好,失败也好,都是我们人生路上的一部分。如果当下你觉得自己被某些挫折或者失败困住,只要把时间维度拉长,把视野放宽,就会明白这些也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
DPS 周刊 104 - 如何看待挫折?
当我们遭遇挫折时,往往会陷入其中,而无法自拔。这往往因为我们只是以一种本地视角在看待这些挫折。 倘若我们能换一个视角来看待这些,可能感受就会完全不一样。 第一种视角从时间轴上来看待这些挫折。回头一看,我们经历了多少挫折才走到今天?过往的挫折不仅没有打败我们,反而让我们成长。同样的,当下正在经历的挫折,也会让我们变得更强。只要我们把这些当下的挫折也放到时间轴里来观察,我们会发现,它们也是我们成长的一部分。 第二种视角是俯视视角。倘若我们有上帝之眼,可以从很高的视角来俯瞰一切,那么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挫折只是整个经历中的一小部分。每一个过程都交杂着挫折与进步,最终走向了成功。哪怕有一些经最终没有成功,但是放到全局来看,他们也只是一小部分,而从这些挫折中,我们也能学习到不少。 简而言之,挫折也好,失败也好,都是我们人生路上的一部分。如果当下你觉得自己被某些挫折或者失败困住,只要把时间维度拉长,把视野放宽,就会明白这些也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 Recap 移民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它往往需要多年的准备和当地经验才能实现,而且从迈出国门到最终转换身份身份,往往还要经历数年的时间。离开熟

其实所有的 coaching 精华都整合到了这一篇里:

DPS 周刊 109 - 过去十个月里最启发我的二十条道理
去年见到一位老朋友,从产品经理转行成为个人成长教练 (personal growth coach)。尝试了她的第一次 coaching 之后,我决定付费购买她每个月两次的 coaching 服务。经历了十个月的 coaching 之后,我从这些讨论中获益颇多,个人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打算就此告一段落。在此梳理一下,我学到了哪些。 1. 设计自己的生活:我们的第一次讨论就包括了当下的困境和期望的生活,我学到了 my life, my choice。我们讨论了各种可能性,最后我订下了后面半年内的目标,没想到最后还成真了; 2. 不断尝试:有了目标还不够,还需要不断尝试。另外,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能会不停地质疑自己,所以如何和另一个自我对话是非常重要的。 3. 生命的意义:当时正好在读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和 Yes to Life,于是我们探讨了生命的意义。

读书笔记

也写了一些读书笔记:

At Your Best 不仅详细地介绍了如何根据自己的精力来安排日程,也讨论了如何长远地将人生安排与之相衔接。很多介绍时间管理的书籍都会专注在如何更高效地完成更多的任务,但是他们忽略了一点,即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资源里分配更多的任务,那么只会导致任务的完成度和质量受影响。
DPS 周刊 79 - 按照精力规划时间
最近翻完了 At Your Best 这本书,它不仅详细地介绍了如何根据自己的精力来安排日程,也讨论了如何长远地将人生安排与之相衔接。很多介绍时间管理的书籍都会专注在如何更高效地完成更多的任务,但是他们忽略了一点,即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资源里分配更多的任务,那么只会导致任务的完成度和质量受影响。作者 Carey Nieuwhof 建议我们先关注自身的精力分配,按照高低,分为绿区,黄区和红区,即精力充足,精力有限,精力受限三块时间。然后根据任务的重要程度依次安排到这三块区域里。每天的绿区/黄区/红区的分布大致相同,这样有了一个预先安排好的分布,我们也就可以更合理地把任务安排进去,长远来看也就让我们更高效,也更有持续性。 Recap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新年愿望时刻,Shawn Blanc 认为有三种计划者,他们之间的共性是认为新年是一张白纸,我们可以任意规划: 1. 一部分人都会在新年的第一个月改变很多习惯,但是到了第二个月就坚持不下去了; 2. 一部分人会期望在新的一年里放弃一些坏习惯,从头开始建立新习惯,这可能也会变得很难; 3. 要想长久地建立新习惯,或者改变旧
Decide 是 Steve McClatchy 是一本讲时间管理的书,并且把很多复杂的概念用简单的语言讲清楚了。在坐着 Steve 看来,一共只有两大类任务:gain 和 prevent pain。两者在英语里谐音,中文不是特别好翻译,所以就暂且保留它们。gain 类的任务长远来说,有助于我们的成长,但不一定有明确的时限;prevent pain 类的是我们必须做而且有明确时限的任务,比如工作,吃饭,睡觉等等。
DPS 周刊 81 - 简洁地管理时间
Decide 是 Steve McClatchy 所写的一本书,看书名还以为是讲决策的,开始翻之后才发现这是一本讲时间管理的书。当然这本书并不仅仅是一本时间管理的书,它把很多复杂的概念用简单的语言讲清楚了。 在 Steve 看来: 1. 一共只有两大类任务:gain 和 prevent pain。两者在英语里谐音,中文不是特别好翻译,所以就暂且保留它们。gain 类的任务长远来说,有助于我们的成长,但不一定有明确的时限;prevent pain 类的是我们必须做而且有明确时限的任务,比如工作,吃饭,睡觉等等; 2. 我们经常因为 prevent pain 类任务的明确时限,而忽略了 gain 类任务。更好的做法是,我们要为 gain 的任务预留明确的时间和更高的优先度,然后再做 prevent pain 类的任务; 3. 按照这个思路,Steve
Edith Eva Eger 的 The Choice 和 Viktor E. Frankl 的 Man's Search for MeaningYes to Life
这么看来,人的生命非常奇妙,我们一直苦苦追寻生命的意义,但这一追寻本身就是答案,但我们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并不会意识到。如果我们回头去看自己走过的路,也许已经能回答一部分为什么了。当然,当我们向前看时,可能依旧会迷茫。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知道我们过去的所作所为和经历能够回答一部分为什么的话,那么将来的所作所为和经历也能回答我们未知的为什么。这么来看,我们也许对未来不必那么迷茫,因为我们的行动和经历会告诉我们为什么。
当然生命的意义并不仅仅由我们的所作所为来回答,也有可能通过爱意和痛苦来回答。特别是痛苦,可能只有经历过痛苦,我们才能看清一个完整的自我,才能有一个完整的为什么。归根结底,不管是所作所为也好,爱意也好,还是痛苦也好,都需要我们对它们负责,只有负责才是对于这个为什么的终极答案。
DPS 周刊 82 - 生命的意义
最近读了三本书: Edith Eva Eger 的 The Choice Viktor E. Frankl 的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和 Yes to Life。 Viktor 的两本书主要聚焦于讨论生命的意义,而 Edith 也或多或少地讨论了生命的意义。两位作者都从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在现实总也是朋友,所以连起来读三本书让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诚如 Viktor 指出的那样,一个人最大的挑战就是追寻自己生命的意义,而这样的追寻本身也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归根结底,我们的存在就是最大的生命意义,也就是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回答一个为什么的问题,尽管我们自己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这么看来,人的生命非常奇妙,我们一直苦苦追寻生命的意义,但这一追寻本身就是答案,但我们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并不会意识到。如果我们回头去看自己走过的路,也许已经能回答一部分为什么了。当然,当我们向前看时,可能依旧会迷茫。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知道我们过去的所作所为和经历能够回答一部分为什么的话,那么将来的所作所为和经历也能回答我们未知的为什么。
花了点时间读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的书,其中一本是他的自传《经济腾飞路》。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新加坡独立之后的历程,其中不乏他对中国的看法。
DPS 周刊 111 - 李光耀看中国
最近花了点时间读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的书,其中一本是他的自传《经济腾飞路》。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新加坡独立之后的历程,其中不乏他对中国的看法: 跟我们最相似的香港当时仍然受英国统治,而且有中国作为腹地,在经济上它几乎是中国的一部分,是中国跟资本主义世界非共产党国家进行贸易的中介。 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疯狂的动荡时代。许多投资者认为台湾和香港太靠近中国,纷纷转到新加坡来。谁来我们都欢迎,但是一找到有增长潜能的大投资家就绝不放过,必定竭尽所能协助他开业。 关于中文的看法: 新加坡华族讲七种中国南方的主要方言,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容易说服大家一起改用华语。对许多新加坡华人来说,方言是真正的母语,华语不过是次母语。不过,再过两代人,华语就会成为新加坡华人的母语了。 关于对历届领导人的看法: 1976年,我第一次到北京人民大会堂,主人同我们见面的会议室里摆着痰盂,有些中国领袖还用它。于是,1978年邓小平到新加坡访问的时候,我们在会议室内他的座位旁边放了一个明代的蓝白色痰盂,他却没用,也许是他发觉新加坡华人跟中国人不一样,不随地吐痰。1980年我再次访问北京,发觉北京人民大会堂里的痰盂已经拿走
Quit 这本书就是围绕着何时退出和如何退出来讨论的,显然这是一个往往被忽略的议题:
退出一直是一个存在的选项,但是我们往往忘记它的存在;提前设置好退出策略非常重要,因为做出决策的最差时机就是当我们身处其中,所以提前设置好退出策略并严格执行,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我们全身而退;退出比进入更难,因为我们往往因为沉没成本而不愿退出;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我们退出是为了更好的选项,而不退出会阻碍我们的更有选,从这个角度而言,退出也就变得简单了;退出之所以被我们忽视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很难获得退出的反馈,因为一旦退出之后,我们就不再关注。这和进入恰好相反。要想获得退出的反馈,需要我们在退出后继续关注。
DPS 周刊 113 - 学习如何退出
Success does not lie in sticking to things. It lies in picking the right thing to stick to and quitting the rest. 假如你开出租车,那么每天都要做出这样一个选择,什么时候收工不干? 1. 设定一个具体数值,只要赚到这个数值就收工,没有赚到就一直开; 2. 行情好的时候多开一会,行情不好的时候,提早收工。 这两种选项哪一个能让你更高效地赚钱?根据 Annie Duke 的 Quit 一书,第二种策略不仅可以赚到更多的钱,而且可以让你得到更充分的休息。尽管大多数人可能都会选择第一种,但是仔细算算,确实是第二种更好: 1. 行情不好的时候,为了达到目标,就要一直开下去,身心俱疲;
读了 Tiago Forte 的 Building A Second BrainThe PARA Method,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比如他在前一本书里提到了渐进式总结 (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 的方法,一共有四步:
第一次阅读时,将有用的段落摘抄到他的笔记里;有时间的话,回顾这些摘抄的内容,将重要的内容加粗;如果有些材料包含很多加粗的重要内容,就需要第三步,从这些加粗内容中找出最有用的信息,并把他们高亮;如果你发现自己反复用到某些材料,那么这些材料对你格外有价值。这时你可能需要第四步:用自己的话来总结这些有价值的内容,最好是列出要点。
DPS 周刊 113 - 学习如何退出
Success does not lie in sticking to things. It lies in picking the right thing to stick to and quitting the rest. 假如你开出租车,那么每天都要做出这样一个选择,什么时候收工不干? 1. 设定一个具体数值,只要赚到这个数值就收工,没有赚到就一直开; 2. 行情好的时候多开一会,行情不好的时候,提早收工。 这两种选项哪一个能让你更高效地赚钱?根据 Annie Duke 的 Quit 一书,第二种策略不仅可以赚到更多的钱,而且可以让你得到更充分的休息。尽管大多数人可能都会选择第一种,但是仔细算算,确实是第二种更好: 1. 行情不好的时候,为了达到目标,就要一直开下去,身心俱疲;
从老外的眼中观察中国还有不少。其实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视角: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从一个陌生人的角度来看就完全不一样。比如史明智 ,何伟,欧逸文,等等。这些年来,陆续翻了不少这一主题的书籍,所以整理了一下我读过的这类书籍:
书名 作者
The Shanghai Free Taxi Frank Langfitt
Censored Margaret E. Roberts
Empress Dowager Cixi Jung Chang
Iron and Silk Mark Salzman
Party of One Chun Han Wong
Red Roulette Desmond Shum
The Hakka Cookbook Linda Lau Anusasananan
The Last Days of Old Beijing Michael Meyer
The Souls of China Ian Johnson
《重返天安门》 Louisa Lim
Street of Eternal Happiness Rob Schmitz
Riding the Iron Rooster Paul Theroux
DPS 周刊 119 - 不一样的角度
这周看到有一位豆瓣友邻说 ta 开始开网约车,攒了不少故事,以后会写出来。正巧,之前读过 NPR 驻华记者 Frank Langfitt(他的继任就是写《长乐路》的史明智)所写的 The Shanghai Free Taxi 。 这本 The Shanghai Free Taxi 讲的就是 Frank 在上海工作期间,买了一辆二手车,然后晚上在上海的街头转悠,免费搭载客人,最后搜集了不少有趣的故事。 类似的书,从老外的眼中观察中国还有不少。其实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视角: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从一个陌生人的角度来看就完全不一样。比如史明智 ,何伟,欧逸文,等等。这些年来,陆续翻了不少这一主题的书籍,所以整理了一下我读过的这类书籍: 书名 作者 The Shanghai Free Taxi Frank
最近李飞飞教授出版了她的自传 The Worlds I See, 这是她的个人成长史,也是一个移民的奋斗史。
李飞飞教授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做出过卓越贡献,因为她创建的数据集 ImageNet,使得后来的深度学习在图片识别领域有了测试基准,从而大放异彩。
DPS 周刊 123 -- 李飞飞的移民奋斗史
最近李飞飞教授出版了她的自传 The Worlds I See, 这是她的个人成长史,也是一部移民的奋斗史。 李飞飞教授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做出过卓越贡献,因为她创建的数据集 ImageNet,使得后来的深度学习在图片识别领域有了测试基准,从而大放异彩。 李飞飞教授出生在北京,成长在成都。后来她父亲于1989年先移居到美国,三年后,她和母亲得以成行,与她父亲在美国团聚。 In the initial phase, which I quickly realized was spearheaded by my mother, my father would find work and secure a place to live. In the second phase, to follow shortly thereafter,
在上一期 DPS 周刊中,我们介绍了李飞飞教授的移民奋斗史 -- The Worlds I See。其实她的成名之作当属 ImageNet,这座计算机视觉的里程碑的诞生却一波三折,它甚至差点夭折。
DPS 周刊 124 - ImageNet 的艰难诞生
在上一期 DPS 周刊中,我们介绍了李飞飞教授的移民奋斗史 -- The Worlds I See。其实她的成名之作当属 ImageNet,这座计算机视觉的里程碑的诞生却一波三折,它甚至差点夭折。 DPS 周刊 123 -- 李飞飞的移民奋斗史最近李飞飞教授出版了她的自传 The Worlds I See, 这是她的个人成长史,也是一部移民的奋斗史。 李飞飞教授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做出过卓越贡献,因为她创建的数据集 ImageNet,使得后来的深度学习在图片识别领域有了测试基准,从而大放异彩。 李飞飞教授出生在北京,成长在成都。后来她父亲于1989年先移居到美国,三年后,她和母亲得以成行,与她父亲在美国团聚。 In the initial phase, which I quickly realized was spearheaded by my mother, my father
最近 Morgan 出了新书 Same as Ever,这本书其实是从他的的文章 A Few Good Stories 展开的。在这篇文章中,他引用了巴菲特的故事:
当巴菲特被问道,经济什么时候才能恢复。巴菲特反问道,1962年和现在最畅销的糖果是什么?答案都是士力架。在他看来,关注哪些不太会变化的远比关注哪些变化的要重要得多。
Same as Ever 就是这么一本书,梳理了很多长久不变却被我们忽视的道理。比如对于历史的解读,人们往往只看到结果,却无法追溯他们的起因。
DPS 周刊 127 - Same as Ever
Morgan Housel 的文章简明易懂,直中要害。我们已经分享了二十多篇,比如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263 -- What is Ultimate Wealth?One helpful tip per day:) (The English version follows) #Misc What is ultimate wealth? Is it having countless amounts of money? Morgan Housel gives his answer: 1. to be able to control one’s own

也分享了一些自己的阅读习惯,比如能够在一个月内读完这些书,主要靠三点:

  1. 较低的目标
  2. 有效的记录
  3. 有效的阅读系统。
DPS 周刊 83 - 如何多读书?
过去的一个月,因为工作压力不是很大,所以有了更多的阅读时间。回头一看,在一个月时间内,读完了两本技术书籍: 1. Grokking Algorithms 2. De-Coding the Technical Interview Process 读完了八本非虚构类书籍: 1. Yes to Life 2. At Your Best 3. Everything Is Fucked 4. The Choice 5. Happiness Trap 6.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7. Decide 8. How to Fail at Almost Everything and Still

近几年我阅读书籍主要都是在 Apple Books 里阅读电子书:

  1. 一边阅读,一边做高亮。不同颜色的高亮对应不同的内容:红色表示最重要的观点,蓝色表示有用的事实,黄色表示有用的观点,绿色表示可以执行的步骤,紫色表示避免执行的步骤;
  2. Readwise 提供的插件可以一键导入以上标记的内容;
  3. Readwise 的插件可以导出标记内容到其他工具,比如 Obsidian 和 Haptabase 等;
  4. Readwise 提供的每日回顾可以随机回顾这些摘要内容。
DPS 周刊 115 - 如何更有效地做读书笔记?
最近在读 Tiago Forte 的 Building A Second Brain 和 The PARA Method,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比如他在前一本书里提到了渐进式总结 (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 的方法,一共有四步: 1. 第一次阅读时,将有用的段落摘抄到他的笔记里; 2. 有时间的话,回顾这些摘抄的内容,将重要的内容加粗; 3. 如果有些材料包含很多加粗的重要内容,就需要第三步,从这些加粗内容中找出最有用的信息,并把他们高亮; 4. 如果你发现自己反复用到某些材料,那么这些材料对你格外有价值。这时你可能需要第四步:用自己的话来总结这些有价值的内容,最好是列出要点。 这四步并不适用于所有材料,而是取决于材料的重要程度。 “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 is not a method for remembering as much as possible—

游记

还写了一些游记,比如去利雅得玩了一圈,四天五夜的旅程让我大开眼界,刷新了对于沙特的认知。吃饭的时候和老同学聊了很多,比如她对目前沙特的看法,她也解答了我的诸多好奇。比如沙特女性蒙面(Niqāb)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海湾国家,我一直以为是出于宗教或者文化的原因。她解释道,其实不尽然,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隐私,尤其是沙特开放了旅游之后,很多本地人对于外来游客心存戒备。所以处于隐私的考量,他们选择了蒙面或者继续戴口罩。她说,她父亲(一位德高望重的在美任教的计算机教授)曾经对她说,要尊重当地的文化。所以她回到沙特之后,就戴 hijab,穿 burqa。但是在非穆斯林国家的时候,她就不穿这些,入乡随俗地穿 t-shirt。

DPS 周刊 84 - 刷新认知的沙特之旅
最近去沙特首都利雅得玩了一圈,非常有趣的体验。 刚下飞机入关,就遇见黑压压的人,感觉大部分都是跑来务工的劳工,不是印巴人,就是孟加拉或者尼泊尔人。沙特出入境的效率非常低,感觉是硬件不行,一个人扫描指纹要就要十分钟。还好出发前注册了 LEAP 2023 人工智能大会,然后拿注册信走了快速通道,否则怕是等一个小时都无法入境。 刚出机场就被黑车司机盯上,我也不知道咋的,愣愣地上了车。下完 Uber 一看,黑车司机的要价是 Uber 的两倍。到了酒店,讨价还价没成功,把身上仅存的一点现金几乎都给了司机。 进酒店 check in,刚好遇上一个机组,于是等了一小会。我和前台开玩笑,问他有没有折扣。然后给我升级了房间,变成了一个套间。进门一看,大是非常大,不过硬件都非常旧。赶上了 LEAP 2023,利雅得的酒店都贵了一倍。 第二天早上去 LEAP 2023 转了一圈,非常大的展会,主办方还是挺有经验的。

在清迈呆了一周,每一天都和陌生人吃了饭,非常惊奇的体验。这也让我看到了人生的各种可能性。

人生都有各种可能性,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局限在一个模子里呢?同样的,移民也有各种可能性,为什么我们硬要把自己塞到一个模子里呢?

DPS 周刊 126 - 充实的清迈之旅
趁着泰国免签,临时买了张机票就飞到清迈,度过了神奇的一周。 一下飞机,入关排队不长,不像曼谷那么拥挤。十五分钟就入关了。反倒是出关排了老长的队。 Grab 叫了车,一上路,发现这才是熟悉的泰国。想起来上次来泰国已经是五年前。 开到一半,发现定位错了,和司机说,他又不懂英语。于是又打开 Grab,利用里面的聊天翻译沟通。司机明白后,立马改了定位,送我到正确的位置。原本180泰铢的路费变成了260泰铢,幸好这里是泰国,否则肯定狠狠被宰。 到了酒店还没到入住时间,问前台附近哪有好吃的和泰式按摩。然后顺着他们的建议去找 Pad Thai。 到了推荐的馆子,正在找位,老板招呼我拼桌。和我拼桌的是一个荷兰小哥,他介绍自己是来 gap year 的。我问他做什么,他说自己写作,之前给不少杂志写了旅行类的文章。最近开始写小说,想来东南亚找找灵感。 他自嘲自己是 spoiled European guy,前几天刚飞到曼谷,感到非常

训练

也记录了一些 CrossFit 的训练进展:

目前感觉身体是这么多年来最棒的,力量也好,身材也好,非常满意。总之 CrossFit 强调的是运动表现,只要定期训练,这些都会自然而然积累起来。

今年的目标就是提高各项动作的质量,这几个月都跟着私教细扣体操和举重动作。引体向上,双力臂,抓紧,挺举的质量都大为改善。

DPS 周刊 93 - 一周锻炼四小时
著有 Four Hour Workweek 的 Tim Ferris 还写过一本 The 4-Hour Body Workout,大致就是一周四小时的高强度运动就能满足一般人的健康需求。 回头一看,这两年我基本上也在践行这一理念。因为所在的城市没有好的抱石馆/攀岩馆,所以这两年我把重心放在了 CrossFit 上面。 目前的训练强度是一周三到四练,一次一小时,差不多每周三到四小时的训练量。因为基本上所有的 CrossFit 都解锁了(除了倒立行走和吊环双力臂),而且大部分训练都能做到 RX,所以这样的训练时间加强度满足了我的需求。 一般是周一/二/四/六,这四天训练。周六的训练是 worrier WOD,强度最大,一般多是连续四十分钟-六十分钟的训练。其余日子的强度没那么大,一般就是十到二十分钟。周六的训练平均能消耗1000大卡,周中的训练大概是800大卡。所以一周下来,CrossFit 能消耗3400大卡左右,相当于我一天半的基础代谢。也就是说,因为

练了快三年,解锁了大部分动作,大部分课都能完成 RX 级别。当然我也深知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比如还要学倒立走。

DPS 周刊 105 - 比目标更重要的是?
CJ Chilvers 认为目标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比过程更重要的是程序。 回头一看,我的 CrossFit 训练倒也符合这一逻辑: 并没有设定非常宏大的目标,只是期望能完成所有 RX 级别的训练目标; 没有非常刻板的训练计划,每周一二四六训练,人不舒服就跳过。看了看记录,去年训练了154次,今年到现在61次; 每次训练会记下训练项目和成绩,还有一张单独的表格记录各个单项的最好成绩。 练了快三年,解锁了大部分动作,大部分课都能完成 RX 级别。当然我也深知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比如 RMU,倒立走都还要学。 Recap 本周 AwesomeVisa 上线了一份通用的跑路清单,涵盖四部分内容: 1. 申请签证前的准备工作; 2. 申请签证的流程; 3. 签证到手之后的准备工作; 4. 落地后的步骤 GitHub - AwesomeVisa/awesome-immigration: An Awesome list

技术

还有一些技术类的分享:

我也没闲着,拿起了 ChatGPT API 开始捣鼓起来。我零开始开始读文档,到写出一个 Q&A 生成的项目,只花了半天时间。放在以前,至少要花一两个月的时间吧。在这基础上进步一步改进,利用 ChatGPT API,结合自己的语料库给出特定领域的答案。试了两个方案,其中一个还不错。

DPS 周刊 88 - 疯狂的 AI 进化
过去的这一周,整个 AI 界的变化实在太快: 上周五,Georgi Gerganov 写了一个 C 语言版本的 LLaMA 接口,让 Meta 公布的 LLaMA 模型在单机上就能跑起来。然后各路人马纷纷摩拳擦掌,陆续有人在 Raspberry Pi 4 上,Pixel 6 上跑了起来。 等到周日晚上,有人有用 Javascript 做了封装,一键使用 npm 就能安装。 到了13号,斯坦福开源了 Alpaca ,也就是把类似 OpenAI 的 GPT 类模型的架构和整条工具链都开源了。有人估算了一下,利用这一工具,只要花600美金,就能训练出类似 GPT-3 效果的模型。 到了14号,OpenAI 发布了

大语言模型 (LLM) 是当下最火的技术话题之一,很大程度上,这归功于底层的 transformer 结构。Jean Nyandwi 撰写了 The Transformer Blueprint: A Holistic Guide to the Transformer Neural Network Architecture,仔细梳理了 transformer 的架构。花了点时间细读这篇文章,有些醍醐灌顶的感觉。

DPS 周刊 108 - 颇有启发的一些技术阅读
大语言模型 (LLM) 是当下最火的技术话题之一,很大程度上,这归功于底层的 transformer 结构。Jean Nyandwi 撰写了 The Transformer Blueprint: A Holistic Guide to the Transformer Neural Network Architecture,仔细梳理了 transformer 的架构。花了点时间细读这篇文章,有些醍醐灌顶的感觉。 类似的,最近听说了Site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How Google Runs Production Services 这本书,它梳理总结了 Google 保持系统的稳定性而进行的实践。接下来打算认真读这本书,到时分享我的收获。 之前读过另一本讲 Google 开发实践的书,叫 Software Engineering at Google

我们已经开通了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支付,如果你想及时读到 DPS 的全文,不妨直接付费订阅:

一键使用微信或者支付宝订阅 DPS

关于支付的详情介绍,可以访问这一页面


Recap

Nick Wignall 介绍了四个提升自信的小技巧:

  1. 将不切实际的期待转换为实际的期待;
  2. 减少道德审判;
  3. 批评时要具体到某一件事,而不是将它扩大到整个人;
  4. 将你的注意力从想法和感受转移到行动本身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876 - Boosting Self-confidence
One helpful tip per day:) Nick Wignall introduced four skills to boost self-confidence: 1. Shift your expectations from idealistic to realistic 2. Shift your judgments from moral to mechanical 3. Shift your criticism from people to actions 4. Shift your focus from thoughts and feelings to behavior If you enjoy

Anne-Laure Le Cunff 真诚地分享了她的 2023 年回顾:

  1. Nesslab 的订阅数从2022年的55000涨到了9000,而这一切源于2019年时的公开约定 -- 每天都要输出;
  2. 写出了第一本书的草稿;
  3. 博士进展顺利;

当然她也坦言了一些挣扎:

  1. 身体情绪都有很大的波动;
  2. 年初设立的一些目标并没有开始实施,比如开 TikTok 账号等等。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877 - 2023 Year in Review by Anne-Laure Le Cunff
One helpful tip per day:) Anne-Laure Le Cunff reflected on her achievements and challenges in 2023: * Achievements: Her Nesslab subscriptions grew from 55,000 in 2022 to 90,000, thanks to her public commitment to daily content creation since 2019. She completed a draft of her first book and made

Morgan Housel 总结了一些关于写作的见解:

  1. 为自己而写才有乐趣,为他人而写只是一份工作;
  2. 好的故事就像杠杆一样,会让你的写作加倍吸引人;
  3. 人们只会记住好的句子,所以要力求简明扼要;
  4. 好的写作其实是大量阅读的副产品;
  5. 什么都别管,从今天开始写。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878 - The Written Word
One helpful tip per day:) Morgan Housel shared his insights on writing: 1. Writing for oneself is enjoyable, while writing for others feels more like a job. 2. A good story acts like leverage, making your writing more appealing. 3. People remember well-crafted sentences, so aim for clarity and brevity.

Sam Altman 最近分享了他的经验:

  1. 不要对于人们的短期方法过虑,因为这些终究会烟消云散;
  2. 让人们做困难但要紧的事,要比让他们做简单但无关紧要的事简单;
  3. 把你的精力集中在少数高收益的赌注上,而剩下的都可以忽略;
  4. 结果才是真正重要的,不要让好的过程产生坏的结果;
  5. 快速迭代能抵消很多错误;
  6. 计划应该以十年为单位来评估,而执行应该以周为单位来评估;
  7. 和很棒的人们一起共事事人生中难得的体验。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879 - Wish Someone Had Told Me
One helpful tip per day:) Sam Altman shared what he wished to know earlier. If you enjoy today’s sharing, why not subscribe Want a smoother immigration experience, please try our AwesomeVisa 已经有超过五千位朋友通过各种渠道订阅我们的内容,你还在犹豫什么呢?不如直接支持我们 :) Sam Altman 最近分享了他的经验: 1. 不要对于人们的短期方法过虑,因为这些终究会烟消云散; 2. 让人们做困难但要紧的事,要比让他们做简单但无关紧要的事简单; 3. 把你的精力集中在少数高收益的赌注上,而剩下的都可以忽略; 4. 结果才是真正重要的,不要让好的过程产生坏的结果; 5.

本期 DPS 是2023年的最后一期,临近年末,大家难免不感慨时间又过去了。

Suzie Headley 听到她叔叔祝贺她四十岁生日时,有些错愕。听到她叔叔的解释之后,就对年龄释然了:

  1. 不是所有人都能活到四十岁,所以我们应该庆幸自己能够活到今天;
  2. 所有抵御衰老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因为时间不会因此而改变;
  3. 我们可以改变看待衰老的角度,将其视为一种幸运,而不是累赘。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880 - Growing Old Gratefully
One helpful tip per day:) Suzie Headley gained a new perspective on aging after a conversation with her uncle on her 40th birthday: 1. Not everyone gets to live until 40, so we should appreciate reaching this age. 2. Attempts to resist aging are futile since time doesn’t change for

一键使用微信或者支付宝订阅


本周的生产力日报集合就到此为止,如果你有什么建议,也欢迎留言告诉我们。如果想要收到最及时的推荐,不妨订阅我们的频道,或者付费解锁更多增值内容,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