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ly Updates

Weekly Updates
Photo by Solen Feyissa / Unsplash

2025

DPS 周刊 181 - 洛杉矶四日游
刚刚落地 LA,就被震惊了。 入境排了老长的队,整整花了一小时。非常不理解办了十年签 + evus,到了入境还要问半天?入境不需要填表,但是人工通道的效率极低,窗口又很少。 等到我的时候,问了几个问题,然后也没要酒店预订,也没要返程机票信息。还算顺利,但我心里也没少冒冷汗。 中间看到不少人都被带出去,到办公室里继续被问询。 拿了行李出来之后,上上下下找了半天,只找到两家卖 sim 卡的,都是 T-mobile 的。一共只有两种套餐,四周 10Gb流量和无限流量,前者 $82,后者$119。没办法还是买了便宜的那个。 打开 Uber 一看,短短十分钟的路程,最便宜的也要 $30 多,再次被吓到。 于是乘了免费巴士跑去租车。进 Hertz 之前在网上下下了一个单,再次被价格震惊。四天异地还车,要$

2024

DPS 周刊 180 - 2024这一年
转眼到了年底,回头一看,今年50周都写了 weekly recap,也算是很好的全年记录。 今年年初就去了雅加达旅行,顺便记录了一些见闻: 印尼人很友善,整个雅加达混乱中有着自己的秩序。比如很多摩托都无视红绿灯,但是看到行人又会减速。每次进入酒店,都有防爆犬检查车子的后备箱,不知道这是不是大选前的戒备。进入商场都有安检仪,尽管只是做做样子。类似的待遇只有在孟买遇见过。 DPS 周刊 133 - Paul Theroux 的泛亚之旅和我的雅加达之行Paul Theroux 的 Ghost Train to the Eastern Star 是我在2024年读完的第二本书,整本书记录了他一路搭乘火车从欧洲出发,途径中亚,南亚,东南亚,直至日本,再经西伯利亚铁路回到欧洲的旅程。 全书记录了32段旅程,每一段都有细致的描写。我最喜欢的一章是关于新加坡的,因为这一章对新加坡有非常深刻的剖析。 Paul 曾于上世纪60年代在新加坡大学(University of Singapore,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前身)
DPS 周刊 179 - 《好东西》,好东西!
刷了两遍《好东西》,第一遍主要被剧情所吸引,第二遍主要被细节所吸引。 选景 这部电影的选景非常有意思,非常的上海。 主角住的房子是老洋房,非常独特的上海体验。解放后,这些老洋房都被充公,然后隔成一个个房间分房用,所以女主角和女配角住在同一层,但原来可能是同一套房的两个房间。这种楼有很久的历史,所以只有吱呀吱呀响的楼梯,开场走楼梯那场戏也就很自然了。 这类老洋房集中在徐汇和静安两区,而且越拆越少了。很多都被改建成幸福里,张园之类的商业园区。这部电影里的老洋房我猜是在两个地方取的景,一个是在锦江饭店附近,因为天台那场戏的背景里有锦江饭店,而且女主有一次是从国泰电影院往锦江饭店的方向走;另一个似乎是在建国西路高安路一带,好一些戏都是在建国西路上拍的。那段平板车上女鬼跟踪的戏,似乎是在高安路旁的一个小弄堂里拍的。 刚到上海的时候,我也看过老洋房,当时中介劝我,下水道容易出问题。所以我就没租老洋房。 快离开上海的时候,一对好朋友刚搬到上海,直接在太古汇边上租了一个老洋房。走上去也是木质楼梯,晚上连灯都没有,而且不能说话,怕被邻居骂。 房子的结构非常好,厅和开放式厨房在一起,方
DPS 周刊 178 - 最近的小快乐
回忆一些最近的小快乐,和大家分享: Leica SOFORT 2 当初在 Youtube 上看到这款相机的测评,就毫不犹豫地打算买下。去实体店看了看,红色没货,只好买了最普通的黑色。 这款相机其实是一台数码拍立得,有好几种玩法: 1. 拍了可以直接打印; 2. 拍了可以传到手机上分享; 3. 可以把手机上的照片传到相机上打印。 或许大家很久没有见过实体的照片了,所以看到打印出来的照片都十分惊喜。还好这款相机兼容 Fuji Insta Mini 相纸,所以打印成本降低了不少。当然 Leica 有一点很鸡贼,没打印过的照片不能上传到手机。所以只能把存储卡拔出来再导出了。 很多朋友试了之后都表示自己也要买一台玩,😂 Montoire 果汁软糖 Montoire 这一系列的果汁软糖采用了日本各县的特产水果,冰冻之后味道更好。比 Haribo 好吃多了。在 Japacle 这个网站上可以找到23种口味。 鹰嘴豆 回中东转了一圈,吃到了新鲜的 hummos,配着刚出炉热气腾腾的
DPS 周刊 177 - 读完了四十本书
最喜欢的当属 Peter Hessler 的 Other Rivers, Another Narrative
DPS 周刊 176 - 那些喜欢的东西
往往我们喜欢的东西就是来得这么突然,又走得那么突然。
DPS 周刊 175 - 特权
我家附近就有一家排名很高的独立咖啡馆,过条马路就到,好喝不贵。之前上班前会顺路过去买一杯喝,也不用排队。后来买了各种咖啡设备之后,就从他们门口的贩卖机里买他们自己烘的豆子喝,每周三都有新鲜的豆子出炉。我以为这些都是稀松平常的事。 最近几个周末约朋友过去,才发现要排老长的队才能喝到,下单要排队,做 filter 要排队,里里外外全是人。和工作日清闲的状态真是天差地别。 这才发现住得近不用排队就能喝到上好的咖啡其实也是一种特权。 很多时候,没有对比,我们就意识不到自己享受着某些特权,也就无法和他人共情。 比如和身边的朋友聊起旅行签证的问题,很多朋友压根从来没申请过旅行签证,因为他们的护照可以让他们免签去绝大数的国家。对他们而言,出国旅行不就是买张机票就能飞了吗? 类似的,在中国可以获得因私护照不是人人都能享有的权利,要知道有很大部分中国人是无法申请因私护照的,还有一部分中国人即使申请到了也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被收走或者被没收。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在中国持有因私护照也是一种“特权”,一种本来不应该是特权的“特权”。当然,其实,中国的因私护照放开申请也就是最近这些年的事,在此之前并不存在
DPS 周刊 174 - 两个为什么?
其实这两次转变的本质都是在探寻我的边界,探寻我所恐惧的未知。
DPS 周刊 173 - 一个微小的供应链问题
去年搬到新的国家之后,就在做品牌出海的工作,帮助一个国内的大家电品牌在海外建立直销渠道。受限于各种条件,所有的工作都是我一个人完成,营销,销售,记账,物流等等工作都要完成。这当然是极大的挑战,也是极好的学习机会,所以我一边挣扎着摸索,一边试图沉淀出一些经验。 因为是自有工厂自有品牌,所以我们一开始只在海外直销两个型号,销售慢慢稳定下来之后,今年年初我提议增加一个型号,既响应消费者的需求,又可以提高我们的销售额。于是工厂端开始了一系列准备工作,包括申请相关的能效认证,准备营销的材料,协调供应链,协调产能,最后海运到了我们的仓库。 七月我们上架了这个新的型号,第二天就卖出一台。大家自然很开心,因为之前的型号的第一单让我们等了一个多月。这么快卖出第一单,当然是因为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也要归功于之前口碑的积淀。陆陆续续卖了十台之后,我们收到反馈,反应这个型号会莫名其妙的操作失灵。一开始以为是用户的误操作,但收到用户拍摄的视频之后,我们发现这是机器本身的问题,而不是误操作所致。 粗粗一算,这一故障比例高得惊人。而之前的两个型号的故障率不到 1%。于是我们一边向总部报告,一边在仓库里开箱检查
DPS 周刊 172 - 过去,未来,现在
过去其实没那么美好,现在也并不比过去糟糕。我们当然需要对未来保持乐观,当时也不要把期望值设得太高。总之,保持心态平和恐怕是最好的态度。
DPS 周刊 171 - 为什么坚持写 DPS 周刊?
当然写作本身也是和我自己的对话,准确地说,是和未来的我的对话。
DPS 周刊 170 - 巴以开战一周年
讨论巴以问题必须要结合实际的人,具体化才是有效的讨论。选边站不过是把复杂的问题抽象化,而这种抽象必然导致失真。
DPS 周刊 169 - 继续在训练中挣扎
尽管很多时候训练的时候都很痛苦,但是训练完就像打完了鸡血一样。
DPS 周刊 168 - 一些小细节
Trevor Noah 说,酒精让人与世隔绝,而大麻让人与自己产生更多的连结。
DPS 周刊 167 - 面对父母的老去
珍惜当下,不要给未来留下遗憾。
DPS 周刊 166 - 又是一些深度对话
年初回国的时候,见了一圈朋友,和其中的一些朋友进行了深入对话;最近回国又依法炮制了一次,见了一圈朋友,又进行了一些深度对话。 DPS 周刊 132 - 十一场深度对话最近在上海度过了一个充实的长周末,四天时间内见了十一位朋友,进行了十一场深度对话。自从去年在清迈旅行时,在10天时间内每天和不同的陌生人吃饭。这回在上海复刻类似的经历,所以这十一位朋友大部分都是新认识的朋友。这十一场对话带给我很多启发。所以聊完之后,随手做了一些笔记。 1. 关于人生选择 桌上有许多牌,如何决策取决于你自己的经历和条件。当然所有决策都伴随着权衡,所以决策的实质是基于当下的条件做出权衡。 决策没有对错之分,只要你能承受后果或者承担对应的风险。当你做出选择时,你是基于当时的情况做出的权衡,那将是局部最优解,或者当下最优解。 当你做出决策时,你需要评估你是否能承受所对应的最坏情况。如果可以承受,即使今后看来不是最优解,也不需要后悔,因为那时当下最优解。 年轻时,桌上有更多的牌可供选择;随着年龄增长,可用的牌变少,但你也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牌。 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不要急于求成。只要你有一个方向,并且持续朝着它努
DPS 周刊 165 - 价值1500元的半夜警局游
如果再来一次,我还是会选择毫不犹豫地把对方直接放倒在地,哪怕还是同样的处理结果。
DPS 周刊 164 - 如何把 VO2max 从52提高到66
我只关心能不能好好活着,能不能在训练的时候始终保持高水平。
DPS 周刊 163 - 一些生日感悟
没有什么事比健康更重要了,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同样重要
DPS 周刊 162 - 请不要杀死好奇心
“I have no regrets,” he said. “It’s not a stable way of life, but that’s life.”
DPS 周刊 161 - Other Rivers, Another Narrative
All small talk among Americans is now about China.
DPS 周刊 160 - 那些训练中的挣扎
回头来看,这些训练中的思考才是最值得的记录,尤其是那些那些让我感到挣扎的部分。
DPS 周刊 159 - 时代的反差
I was a sad man. But now I am happy about my life.
DPS 周刊 158 - 生活如此痛苦,我们如何面对?
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
DPS 周刊 157 - 35岁优化与过早优化
最近听边角聊的节目,嘉宾介绍了国内互联网35岁优化的两个主要原因: 1. 35岁以上的员工可能因为家庭等原因,需要经常请假,无法专心工作; 2. 很多管理层可能晋升得比较快,年纪轻轻爬到高位,觉得不好管理比自己年长的员工。 84 35岁,我的副业被收购了Auxten是十多年的互联网从业者,今年恰好35岁,处于“被优化”的年龄。为了“自救”,Auxten发挥了自己nerd的特长,开始在工作之余写个人项目,做起了副业。经过多次不太成功的探索,他终于写出了受欢迎的项目chDB,最后连人带项目被硅谷独角兽ClickHouse收入囊中。本期节目,我们请Auxten分享一下自己作为互联网从业者的职业规划,以及自己如何找方向、做项目和成功被收购的经历。边角聊Leftover Talk 海外音源版 恰好听到了 Tim Ferris 和 Kevin Kelly 的对聊,提到了人生的过早优化这一概念。过早优化 -- premature optimization 其实是软件开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即过早的优化代码性能有可能将代码变得更复杂,而且可能后续的变动可能会让这些优化变得毫无用处。这一概念因为
DPS 周刊 156 - 永远的外来者
You, The Other. Always, The Other. Always pushed to the outside, only an insider in being an outsider.
DPS 周刊 155 - 2024年上半年读过的书
⁠George Raveling 说他每一天起床会问自己一个问题:你今天有两个选项,一个是感到快乐,一个是感到很快乐,你选哪个?
DPS 周刊 154 - 两次大笑
最近两次被笑声感染到。 一次是听史蒂夫说的第386期 《小佳 - 喜剧没带来和解,但带来了平和的尖锐》。这期的嘉宾小佳是一位脱口秀演员,因为出生时缺氧导致神经系统受到破坏,因此他的声音和笑声都与众不同。尤其是他的笑声是那么“肆无忌惮”,想笑就笑,听着也让人开心。 史蒂夫说386期 - 小佳 - 喜剧没带来和解,但带来了平和的尖锐史蒂夫说史蒂夫 第二次是看纯纯甘的《35岁放弃百万年薪,转行做摄影,她后悔了吗?》,这期主人公导演周芳带着一些自闭症的孩子潜水,到了水里之后,大家都开心地笑了出来,远远地坐在岸上都能听到。 我们已经开通了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支付,如果你想及时读到 DPS 的全文,不妨直接付费订阅: 一键使用微信或者支付宝订阅 DPS 关于支付的详情介绍,可以访问这一页面。 Recap 最近听说台湾的數位經濟國際人才來臺參與產業交流十分诱人,申请通过之后可以报销1300美金至2750美金不等的访台费用。而这一奖励计划仅限于台湾就业金卡的持有者或者申请者。 这张就业金卡含金量颇高: 一張結合工作許可、居留簽證、外僑居留證及重入國許可等四證合一的證件,在有效期間內提
DPS 周刊 153 - 每天做一件小事,坚持1000天
1000天不仅仅是一个里程碑,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它将督促我继续坚持下去。
DPS 周刊 152 - 再迷茫也要坚持记录
“我也要把自己的这些真实感受写下来,给朋友们看看。我想说,在各种可能性之下,个体的身份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社会和时间中流动,我将继续在这种流动中重塑自我。”
DPS 周刊 151 - 一点点商业观察
最近听了一期 Planet Money 有关饭店效益优化的节目,非常有收获。 The trouble with Table 101 (Update) : Planet Money(Note: This episode originally ran in 2020.)In the restaurant game, you need to make the most of every table every minute you are open. And you need to make sure your guests are happy, comfortable, and
DPS 周刊 150 - 将善意传递下去
最近回母校看了看,距离上次回去已经六七年了。 其中一位老师的女儿已经博士毕业,开始博士后的旅程。时间真快,上次去拜访她的时候,她还在发愁,因为女儿想学医,而她觉得学医太苦。于是我建议可以试试 bioinfometics,这门学科当时正在高速发展,也许她女儿会感兴趣。就这么一个建议,他们后来欣然采纳。 其实回头一看,我收到过无数来自老师的善意: 当时准备出国读书的时候,上面这位老师问我学费够不够,不够的话,她可以先借我。我当然没有接受。 再往前,刚读本科的时候很迷茫,差点就想退学了,幸好遇到了一位外教,每次听她的课都很开心,还请我去她家吃饭。后来留学的时候还去拜访过她。 本科刚开始的时候,计算机课是外校的老师来上的。本身我对这课也感兴趣,于是每次课后都缠着这老师问东问西。以至于那一年蹭了不少午饭。最后申请留学的时候,还是请这位老师写的推荐信。 也是本科的时候,绝大部分课都太简单,无法激发我的兴趣。只有一门课有挑战,教这门课的老师自己还在研究一些不在课本上的内容。不知怎么的,我对这些内容更感兴趣,最后一年,在他的指导下写了第一篇 conference procesding 投了
DPS 周刊 149 - 一晃十年
我们读书的时候,因为是非常小众的专业,那一届一共只发了五个 offer,三个 MA,两个 MPhil。 报道的时候,三个 MA:一个英国人,一个丹麦人,还有一个罗马尼亚人;两个 MPhil,一个马来西亚人,一个是我。那个罗马尼亚人一问没有奖学金,当天就离开了。于是只剩我们四个人。 MA 是两个学期六门课,然后交一篇八千词的毕业论文;MPhil 是一个学期三门课,然后交一篇两万词的论文,都需要在一年内搞定。 学期过半,那个马来西亚人同时打三份工,然后拼命准备论文;我则选择放弃 MPhil,直接拿 PhD。 紧赶慢赶,那个马来西亚人赶出了毕业论文草稿,结果被她导师要求重写。她又在很短的时间内重写了一篇,每天都睡不了多久。 总算毕业后,她想申请 PhD 继续深造,请她导师写推荐信,结果被婉拒。退而求其次想做老师,结果我们的这个具体方向和教育占不了边,尽管我们大专业方向是可以毕业之后做老师的。 再后来,
DPS 周刊 148 - 跑步与写作
村上春树写过一本小书《当我谈论跑步的时候谈些什么》,书名的灵感来自 Raymond Carver 的 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其实这本书不仅仅谈论了他的跑步,还谈论了他的写作和他的人生。总之,这是一本内容极其丰富的小书。 村上春树庆幸长跑塑造了他,塑造了他的小说。他希望能一直跑下去,和长跑一起变老。他希望自己的墓志铭是这样的:村上春树,作者(跑者),至少他从没走过。 Long-distance running (more or less, for better or worse) has molded me into the person I am today, and I’m hoping
DPS 周刊 147 - 作家眼中的其他作家是什么样的?
一个作家眼中的另一位作家会是什么样的?他们会惺惺相惜吗? 这是我一直好奇的问题,恰好 Paul Theroux 分别遇见了村上春树和博尔赫斯,并且在 Ghost Train to the Eastern Star 和 The Old Patagonia Express 两本书中花了大量篇幅记述这两段经历,让我们可以一窥 Paul 眼中的村上春树和博尔赫斯。 Paul 是在东京遇见村上春树的,彼时后者刚刚出版了 Andaguraundo,一本讲述1995年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的书。Paul 刚刚搭乘火车到东京,正想探索东京地铁,于是村上春树成为了他最好的向导,这也让 Paul 得以近距离观察村上春树: A healthy writer is an oxymoron. Yet Murakami has run twenty-nine marathons and competed in
DPS 周刊 146 - 奥威尔与缅甸
最近读完了 Emma Larkin 写的 Finding George Orwell in Burma,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写了 《1984》和《动物庄园》等作品的 George Orwell 是大家熟悉的作者,但不熟悉的是,其实这只是他的笔名,其实他和缅甸有着深远的渊源。不仅仅他曾经在缅甸生活工作过,而且他的母亲的家族在缅甸扎下了深深的根。 ORWELL’S MOTHER, Ida Mabel Limouzin, grew up here in Moulmein. in 1863, Moulmein had become a cosmopolitan trading centre for Indian, British, German, French, American, Armenian
DPS 周刊 145 - 搬到新国家的这一年
翻看之前的 Weekly Recap,去年此时,我刚好裸辞,再次跨国搬家。 本周正式成为了无业游民。没有工作真是一身轻。 DPS 周刊 95 - 满意的工作本周正式成为了无业游民。没有工作真是一身轻。 和朋友聊天,被问及,这份两年多的工作让我开心吗?我说一点也不开心,可能是体验最糟糕的一份工作,也没学到什么新东西。似乎除了赚钱,什么也没有得到。 我一直以为,一份理想的工作至少满足三个条件:足够的成长空间,开心的工作氛围,以及满意的薪水。回头一看,没有一份工作能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能满足其中两个条件的工作已经让我很开心了。 至于下一份工作想要什么样的?至少满足其中两个条件吧。 出国移民的过程中需要面对许多繁琐的手续和程序。其中,公证和翻译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环节。 我们将介绍出国移民所需的公证和翻译事项,包括哪些文件需要进行公证和翻译、公证和翻译的流程和注意事项等。无论是申请留学、工作还是定居,了解这些重要信息将帮助您更加顺利地完成出国移民的各项手续。 需要公证哪些文件? 在前文提到的身份证明、学历证明、无犯罪证明和更改姓名证明,在出去之前需要做好公证。具体流程可以去户籍地的公证处咨询,
DPS 周刊 144 - 不要忘记历史,不能忘记历史
《不明白播客》第93期节目就 Netflix 版的《三体》采访了一位文革亲历者,其中最重要的观点就是,不要忘记历史,不能忘记历史。 恰好最近读的几本书都和历史有关,也都无法在中国出版: 1. 《一个人的圣经》,高行健著 2. Indelible City by Louisa Lim 3. 《武汉封城日记》,郭晶著 《一个人的圣经》是高行健以文革为背景创作的小说。整本小说以“他”展开,对于这一主人公没有具体的交代,一章讲述“他”在文革的经历,下一章就讲述“他”离开中国后的经历,一直这样交错着展开。两条线似乎独立,又一直交织在一起。不少情节都让人觉得就是高行健的亲身经历,而“他”其实就是高行健的自述。 Indelible City 从九龙皇帝展开,讨论了香港人的主体性。Louisa Lim 是在香港长大的混血儿,父亲是新加坡华人,
DPS 周刊 143 -- Crossfit 教会我的
Physical 100 (体能之巅) 是 Netflix 在韩国拍摄的一档体育类综艺节目,目前刚刚播出了第二季。每一季都有100位选手参加,经历数轮艰难的淘汰战之后,最后产生冠军。不出所料,两季的冠军都是 Crossfit 选手 – 第一季的冠军 Woo Jin-yong 和第二季的冠军 Amotti。 如果说一季冠军是偶然的,那么两季都是的 Crossfit 话,还是能说明点什么的。作为练了快四年 Crossfit 的我,可以分享下我从这项运动中学到了什么: 1. 注重过程,不注重结果 -- 尽管每天的课程都是大家一起上,很容易从数据上进行比较快慢轻重,但是几乎没有人太在意每天的结果,只要参与其中,自然会有进步; 2. 开头不要太急,学会分配体力 -- 因为每天的训练计划都不一样,所以每次课前都需要自己对于训练计划做一个评估,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配速; 3. 不要停,再慢也比停下来快 -- 如果心率太快想停下来,可以试着把节奏变慢,
DPS 周刊 142 - 像 Paul Graham 一样思考
最近收获比较大的是,开始读 Paul Graham 的文章。没错,就是写了《黑客与画家》的 Paul Graham,这么多年来,他依旧更新着 blog,陆陆续续有200多篇了。 他的话题涵盖很多方面,并不限于编程。如他所言,他并不挑话题写作,而是想到什么写什么,写作的过程更像是他的思考过程。 I rarely choose what to write about; I just start thinking about something, and sometimes it turns into an essay. 他的文章并不像列表式的文章,能够很容易地读到一二三四个要点。他的文章更像流水一般,所以读他的文章,就像追随着他的思考,慢慢地流淌,慢慢地展开。 很有意思的是,在发表之前,
DPS 周刊 141 - 划船与慢生产力
最近在划船课学到的一个道理是:把桨频降下来,可以滑得更快。 道理其实很简单,桨频过高会带来两个问题 -- 发力不充分,回桨的时候休息不够充分,这样总体效率比较低,而且容易疲惫。把桨频降下来之后,不仅发力更充分,单位效率更高,而且在回桨的时候有更多的休息时间,所以总体也不容疲惫。 仔细比较了桨频在24-26/分和桨频30以上的划船速度,同样的时间内,能划更多的距离,当然桨频降下来之后就没那么累。另外一个好处是,桨频降下来之后,我可以更充分地感知自己的动作,然后在下一桨做出及时调整。 这周读完了 Cal Newport 最新的 Slow Productivity,恰好提到了一模一样的道理。他对慢生产力的定义有三条: 1. 少做; 2. 根据自己的节奏来; 3. 更注重质量 少做意味着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分配,有更多时间意味着可以分配到这些事上,也可以拿去休息。如果把更多的时间分配到这些事上,那也就可以更专注在质量上。所以总体而言,最后的效果更好,人也不容易 burn out。这些不正好对应了上面降桨频的道理吗? Cal
DPS 周刊 140 - Burn Book, Burn Life
上周的 DPS 周刊我们推荐了 Kara Swisher 的 Burn Book,这周才把整本书读完,所以可以更好地介绍这本书。 整本书一共十六章,横跨了 Kara 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这三十多年也是美国科技业发展最迅猛的三十年,所以整本书的节奏非常快。在这些章节中,Kara 回忆了自己和诸多硅谷大鳄打交道的经历,比如 Steve Jobs,Elon Musk,Mark Zuckerberg 等等。尽管浸润在这样的环境中,Kara 始终保持自己的观点,从来不是任何大鳄的 fan girl。 她说自己有一个 P2P 指数,即 Prick to Productivity Ratio,用来评估这些大鳄。其中 Jobs 拿到了 8/10,而 Musk 只有
DPS 周刊 139 -《大叔之牆》与 Burn Book
本周五是国际妇女节,恰好在本周接触了两本女记者写的书,一本是佐藤千矢子的《オッサンの壁》(中文译名为《大叔之牆》),另一本是Swisher 的 Burn Book。 《大叔之牆》是大卫翁和美佳在《起朱楼宴宾客》中的推荐,目前有日文版和台版。作者佐藤千矢子在2017年4月成为毎日新闻政治部长,这是日本历史上首次由女性在全国性报刊担任政治部长。这本书介绍了她如何突破重围,一步步打破男权的枷锁,走到了今天。 Kara Swisher 是一位专注报道硅谷新闻的记者,她以专注犀利著称。比如前阵子 OpenAI 政变,当时各种小道消息遍地飞,Kara 在纷杂的消息中迅速整理出脉络,又通过自己的渠道获得一些第一手信息,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观察。这本是她的自传,介绍她如何入道,如何一步步独树一帜。 比如她介绍为何美国科技业巨头会向美国政府低头,这是因为政府,特别是军方会有巨额订单,所以这些科技巨头为了日后的订单,会选择低头。 As much as tech execs wanted visas, they also wanted
DPS 周刊 138 - 如何在7个月内登顶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
2024年的第二个月一眨眼就过去了,这个月读完了这几本书: * Beyond Possible * Invisible Trade II * Invitation to a Banquet * 毛泽东的大饥荒 * The Art of Loving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 Nims Purja 所写的 Beyond Possible。这本书记述了他如何从一个尼泊尔边远乡村的小男孩,成为廓尔喀军团的一员,再到成为 Special Boat Service (SBS) 的第一位廓尔喀,最后在六个月内完攀14座8000米以上高峰的第一人。完攀14座高峰的纪录片叫 14 Peaks: Nothing Is Impossible,可以在 Netflix 上看到。 能取得这么多成就,Nims 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他真的会为了他的目标而拼命,比如为了加入 SBS,他做了大量体能储备,还为了文化上的融入而学习英国的文化: I’d
DPS 周刊 137 - 安克的成长
安克 (Anker) 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品牌,他们先出海再打国内市场的战略也非常成功。本周花了点时间,梳理了一些安克的信息,希望为今年的新项目打好基础。 关于安克的信息主要分为几大块: 1. 战略 2. 产品 3. 成长 4. 营销 5. 人才 战略 安克通过科学化管理、专注细分市场、强化品牌建设和提供创业平台等策略,旨在建立一个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电子消费品公司。它具有以下特点和战略: 1. 它是一家结合了硬件和软件的公司,强调产品的综合能力。 2. 安克的战略目标做“每片浅海里的第一或唯一”,即在每个细分市场中成为第一或唯一,追求量和质的双重领先,建立品牌优势,实现全面发展。 3. 与众多走“贴牌”外贸路线的中国公司不同,安克是一家注重品牌建设的公司。 4. 公司管理哲学强调科学化,通过研究胜利的原因和复制成功的方法,将管理工作科学化。 5. 公司能力涵盖流程管理、方法论、组织架构、人才、IT系统和数据等多个方面,
DPS 周刊 136 - 爱的教育与恨的教育
本周翻完了两本书,一本是冯克写的《毛泽东的大饥荒》,一本是 Erich Fromm 的 The Art of Loving。两本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是恨的教育,后者是爱的教育 其实去年就把《毛泽东的大饥荒》翻了一大半,看得实在难过就丢在一边了。这回下了一大把决心才把剩余部分读完。 冯克花了很大力气整理了各种公开档案,才写成这本书。这些档案恐怕只是冰山一角,真实的情况恐怕比这些档案更加恐怖。 本書的研究,就是基於筆者在數年內從幾十個中共檔案館所查閱的一千多件檔案材料。筆者曾到訪北京的外交部檔案館,也去過河北、山東、甘肅、湖北、湖南、浙江、四川、貴州、雲南和廣東的省級檔案館,還有不同地區的市級和縣級檔案館——縣級檔案館雖然規模較小,但收藏的資料同樣寶貴 那分明是一个吃人的社会,而一切都是因为一个人造成的。 但事實上,當食物極為匱乏時,一個人多吃一口就意味著另一個人要少吃一口 史達林曾讀過譯成俄文的毛的文章,並因此認定毛就是個農民,是窯洞裡走出來的馬克思主義者 從另一方面來看,朝鮮戰爭則有助於毛提高其在中共黨內的個人權威 儘管內心對其不滿,毛一直將自己與史達林相比
DPS 周刊 135 - 新年新目标
当你读到这封邮件的时候,已经是大年初一,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最近刚和老板定下了今年的新目标,又是一个从零开始做的项目。 自从去年搬到新国家之后,我从事了一份与之前所有经历都不想关的工作,只为了留下来。一开始也经历和很多挣扎,直到半年后才慢慢走上正轨。 这份工作需要我一个人从零开始做一个项目,而我也从来没接触过类似的项目。 一开始还是流程性的任务,只要我能摸清楚有哪些流程,就能一步步地往前走,毕竟每一步都有反馈。最初的三个月之后,流成性的任务告一段落,到我手上的全都是非流程性的任务,反馈周期非常长,而且夹杂着各种信号。这段时间我找不到方向,所以心理上有非常大的落差。 最后在其他同事的指点下,调整了一些方法,才慢慢上道,做出了还算满意的成绩。 今年的任务延续了去年的项目,不过挑战会更大,希望还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每一步。 为了感谢大家一如既往的支持,我们在新春之际推出八折订阅 AwesomeVisa Reader 计划的活动,点击以下链接即可畅享这一优惠。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在移民的道路上迈出新的一步。 AwesomeVisa Exodus一站式润学 DIY 解决方案Awe
DPS 周刊 134 - 2024年的第一个月
时不时地还会说2023年,而2024年的第一个月已经过去了。 这一个月旅行了两次,一次回国,一次去了雅加达公干。 收获都非常大,回国见了不少新老朋友,随手记录了一些谈话感受 桌上有许多牌,如何决策取决于你自己的经历和条件。当然所有决策都伴随着权衡,所以决策的实质是基于当下的条件做出权衡。 决策没有对错之分,只要你能承受后果或者承担对应的风险。当你做出选择时,你是基于当时的情况做出的权衡,那将是局部最优解,或者当下最优解。 DPS 周刊 132 - 十一场深度对话最近在上海度过了一个充实的长周末,四天时间内见了十一位朋友,进行了十一场深度对话。自从去年在清迈旅行时,在10天时间内每天和不同的陌生人吃饭。这回在上海复刻类似的经历,所以这十一位朋友大部分都是新认识的朋友。这十一场对话带给我很多启发。所以聊完之后,随手做了一些笔记。 1. 关于人生选择 桌上有许多牌,如何决策取决于你自己的经历和条件。当然所有决策都伴随着权衡,所以决策的实质是基于当下的条件做出权衡。 决策没有对错之分,只要你能承受后果或者承担对应的风险。当你做出选择时,你是基于当时的情况做出的权衡,那将是局部最优解,
DPS 周刊 133 - Paul Theroux 的泛亚之旅和我的雅加达之行
Paul Theroux 的 Ghost Train to the Eastern Star 是我在2024年读完的第二本书,整本书记录了他一路搭乘火车从欧洲出发,途径中亚,南亚,东南亚,直至日本,再经西伯利亚铁路回到欧洲的旅程。 全书记录了32段旅程,每一段都有细致的描写。我最喜欢的一章是关于新加坡的,因为这一章对新加坡有非常深刻的剖析。 Paul 曾于上世纪60年代在新加坡大学(University of Singapore,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前身)执教西方文学,三年的签证到期后被新加坡政府拒绝更新。 Shakespeare’s contemporaries, like Middleton and Tourneur. The revenge plays of the Jacobean period. What else? I gave a series of lectures on
DPS 周刊 132 - 十一场深度对话
最近在上海度过了一个充实的长周末,四天时间内见了十一位朋友,进行了十一场深度对话。自从去年在清迈旅行时,在10天时间内每天和不同的陌生人吃饭。这回在上海复刻类似的经历,所以这十一位朋友大部分都是新认识的朋友。这十一场对话带给我很多启发。所以聊完之后,随手做了一些笔记。 1. 关于人生选择 桌上有许多牌,如何决策取决于你自己的经历和条件。当然所有决策都伴随着权衡,所以决策的实质是基于当下的条件做出权衡。 决策没有对错之分,只要你能承受后果或者承担对应的风险。当你做出选择时,你是基于当时的情况做出的权衡,那将是局部最优解,或者当下最优解。 当你做出决策时,你需要评估你是否能承受所对应的最坏情况。如果可以承受,即使今后看来不是最优解,也不需要后悔,因为那时当下最优解。 年轻时,桌上有更多的牌可供选择;随着年龄增长,可用的牌变少,但你也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牌。 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不要急于求成。只要你有一个方向,并且持续朝着它努力,你就会没问题的。 不要与他人比较自己。一定要比的话,和自己的过去比。 2. 关于 Crossfit Crossfit 的最大问题是重复性 –
DPS 周刊 131 - 如何应对焦虑?
连续更新了十年 Youtube 之后,Tom Scott 决定停止更新了。这十年间,他每周都会制作一期节目,雷打不动。 参考 Tom Scott 的十年目标,DPS 至少要更新2500期,现在还差1610期:) 去年有很多时候在考虑 DPS 的未来,是否还要坚持下去? 现在支撑我的无非两条: 1. 三年多来,DPS 从来没有一天断更; 2. 至少阅读 RSS 对我本身还有很大的帮助,做 DPS 无非就是举手之劳。 当然,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读到 DPS。如果你觉得 DPS 对你有些许帮助,请不吝分享给身边的朋友。谢谢! 我们已经开通了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支付,如果你想及时读到 DPS 的全文,不妨直接付费订阅: 一键使用微信或者支付宝订阅 DPS 关于支付的详情介绍,可以访问这一页面。 DPS
DPS 周刊 130 - 中国的未来
2024年读完的第一本书是 Lee Kuan Yew - The Grand Master’s Insights on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ld,中文书名是《李光耀论中国》。 去年花了点时间读了李光耀的自传 The Singapore Story,中文版分上下两部出版,分别是《风雨独立路》和《经济腾飞路》。这两本书让我对李光耀的早年经历经历和执政时光有了基本了解。而今年的这本书则让我对李光耀退休之后的观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DPS 周刊 111 - 李光耀看中国最近花了点时间读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的书,其中一本是他的自传《经济腾飞路》。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新加坡独立之后的历程,其中不乏他对中国的看法: 跟我们最相似的香港当时仍然受英国统治,而且有中国作为腹地,在经济上它几乎是中国的一部分,是中国跟资本主义世界非共产党国家进行贸易的中介。 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疯狂的动荡时代。许多投资者认为台湾和香港太靠近中国,纷纷转到新加坡来。谁来我们都欢迎,但是一找到有增长潜能的大投资家就绝不放过,必定竭尽所能协助他开业。

2023

DPS 周刊 129 - 2023年回顾
一不留神,2023年就过去了,是时候回顾这一年了。 想起来 coach 曾经问我 accountability 意味着什么?我想 DPS 的不间断更新就是一种 accountability 吧?过去三年半,世界发生了这么多变化,我的生活也有很多的变化。不间断更新 DPS 可能是我坚持下来的少数几件事吧? 💡如果你觉得这些对你有些许帮助的话,请不要忘了支持我们的更新! 回头一看,幸好坚持更新这些 DPS 周刊,它们记录了我生活的方方面面: 1. coaching - 上半年继续接受 growth coaching,年中结束了十个月的 coaching 历程; 2. 阅读 - 今年读了42本 non-fiction 类的书,也写了一些读书笔记; 3. 游记 - 今年只去了利雅得和清迈,不过两次都是十分难忘的经历; 4. 技术 -
DPS 周刊 128 - Why Not?
Mark Rober 是炙手可热的科普类 Youtuber,拥有近三千万关注。之前 NASA 和 Apple 的工作经历让他专注用各种 DIY 来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制作释放怪味的包裹来报复偷包裹的人,制作了世界上最小的 nerf gun,等等。也因为他出色的科普能力,MIT 请他今年在毕业典礼上致辞,他给出了很不一样的演讲。他讲了三点: 1. 天真乐观 (embrace naive optimism) 2. 定格失败 (frame your failures) 3. 培养关系 (foster your relationships) 4. 开开玩笑 (engage in occasional playful anarchy) 天真乐观 - 当我们没有什么经验或者包袱时,我们的乐观会有一点天真。而这种天真让我们无所顾虑,无所畏惧,
DPS 周刊 127 - Same as Ever
Morgan Housel 的文章简明易懂,直中要害。我们已经分享了二十多篇,比如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263 -- What is Ultimate Wealth?One helpful tip per day:) (The English version follows) #Misc What is ultimate wealth? Is it having countless amounts of money? Morgan Housel gives his answer: 1. to be able to control one’s own
DPS 周刊 126 - 充实的清迈之旅
趁着泰国免签,临时买了张机票就飞到清迈,度过了神奇的一周。 一下飞机,入关排队不长,不像曼谷那么拥挤。十五分钟就入关了。反倒是出关排了老长的队。 Grab 叫了车,一上路,发现这才是熟悉的泰国。想起来上次来泰国已经是五年前。 开到一半,发现定位错了,和司机说,他又不懂英语。于是又打开 Grab,利用里面的聊天翻译沟通。司机明白后,立马改了定位,送我到正确的位置。原本180泰铢的路费变成了260泰铢,幸好这里是泰国,否则肯定狠狠被宰。 到了酒店还没到入住时间,问前台附近哪有好吃的和泰式按摩。然后顺着他们的建议去找 Pad Thai。 到了推荐的馆子,正在找位,老板招呼我拼桌。和我拼桌的是一个荷兰小哥,他介绍自己是来 gap year 的。我问他做什么,他说自己写作,之前给不少杂志写了旅行类的文章。最近开始写小说,想来东南亚找找灵感。 他自嘲自己是 spoiled European guy,前几天刚飞到曼谷,感到非常
DPS 周刊 125 -- 提前完成了一个小目标
今年年初的时候,制定了一个阅读40本书的小目标,没想到提前一个月完成了。 今年读的最多的还是自我救赎类的书籍,比如: 1. Hidden Potential 2. Clear Thinking 3. Compounding Effect 4. Effortless 5. Quit 6. The Pathless Path 7. Discipline is Destiny 8. Small Actions 9. The Obstacle Is The Way 10.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11. The Happiness Trap 12. The Choice 13. Original 14.
DPS 周刊 124 - ImageNet 的艰难诞生
在上一期 DPS 周刊中,我们介绍了李飞飞教授的移民奋斗史 -- The Worlds I See。其实她的成名之作当属 ImageNet,这座计算机视觉的里程碑的诞生却一波三折,它甚至差点夭折。 DPS 周刊 123 -- 李飞飞的移民奋斗史最近李飞飞教授出版了她的自传 The Worlds I See, 这是她的个人成长史,也是一部移民的奋斗史。 李飞飞教授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做出过卓越贡献,因为她创建的数据集 ImageNet,使得后来的深度学习在图片识别领域有了测试基准,从而大放异彩。 李飞飞教授出生在北京,成长在成都。后来她父亲于1989年先移居到美国,三年后,她和母亲得以成行,与她父亲在美国团聚。 In the initial phase, which I quickly realized was spearheaded by my mother, my father
DPS 周刊 123 -- 李飞飞的移民奋斗史
最近李飞飞教授出版了她的自传 The Worlds I See, 这是她的个人成长史,也是一部移民的奋斗史。 李飞飞教授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做出过卓越贡献,因为她创建的数据集 ImageNet,使得后来的深度学习在图片识别领域有了测试基准,从而大放异彩。 李飞飞教授出生在北京,成长在成都。后来她父亲于1989年先移居到美国,三年后,她和母亲得以成行,与她父亲在美国团聚。 In the initial phase, which I quickly realized was spearheaded by my mother, my father would find work and secure a place to live. In the second phase, to follow shortly thereafter,
DPS 周刊 122 - 渐进式笔记
Clear Thinking Metadata Author: Shane Parrish Full Title: Clear Thinking Category: books Highlights Positioning and space In order to get the results we desire, we must do two things. 1. create the space to reason in our thoughts, feelings, and actions; 2. use that space to think clearly. And while
DPS 周刊 121 - 回到过去
最近 Netflix 发布了一档贝克汉姆的纪录片 Beckham,感觉是 Netflix 的一系列体育明星纪录片中最棒的一部。 整部片子一共四集,最好看的是第二集。这一集讲述了贝克汉姆第一次代表英格兰参加98年世界杯。本来作为冉冉上升的新星,贝克汉姆一路顺风,所以也被大家给予厚望。结果在他的第一届世界杯,在英格兰对阵阿根廷的比赛中,他被红牌罚下。在十打十一的平局后,英格兰在点球大战中惜败。 因此,贝克汉姆遭致大量批评与谴责,甚至还有死亡威胁。这样的批评与谴责绵延不断,每次他出场的比赛都有大量的嘘声,每次他走在街头,都会被人唾骂。 结果,贝克汉姆愣是一个人扛下来,最终涅槃重生,不仅帮助曼联在1999年获得了英超,足总杯和欧冠三个冠军,更在2001年的世界杯预选赛中,在对阵希腊的最后关头,以一记任意球拯救了英格兰,从而帮助球队进入2002年世界杯决赛。 除了回顾贝克汉姆的职业生涯,这部纪录片也记录了一些贝克汉姆不为人知的细节: 1. 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每次用户厨房都会亲自打扫。每天睡前都会把餐桌归位,把蜡烛头剪掉; 2. 他父亲训练他时非常严格,从来都是批评,没有鼓励,以至
DPS 周刊 120 - 一点点迭代
自从我们两周前发布了 AwesomeVisa Checklist 的测试版之后,我们一直在听取测试用户的建议,并进行调整。 我们请一位在澳洲读移民法的朋友(未来的持牌中介)测试了 AwesomeVisa Checklist,评价很不错。我们也向她认真请教了一些移民澳洲的问题: 1. 90-95% 的人其实都可以按照 AwesomeVisa Checklist 来完成整个澳洲移民的申请准备,而剩下的那一部分因为情况比较复杂,还是需要中介的帮助才更有把握; 2. 澳洲的 189 / 190 / 491 等等这些技术移民项目,最重要的是申请前的职业评估。其实这部分完全可以由申请人自行完成,这样申请人自己清楚可以申请哪种签证,中介的服务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她非常好心地准备了一份职业评估的 checklist,后续我们也会提供给大家; 3. 就算你打算把所有的申请托付给中介,但心里还是要有一个谱,免得被不少黑中介忽悠。所以 AwesomeVisa Checklist 是一个了解签证的入口,可以帮你少走冤枉路。 我们也和加拿大的持牌移民顾问 Clover 聊了聊,她给出了很中肯的建议:
DPS 周刊 119 - 不一样的角度
这周看到有一位豆瓣友邻说 ta 开始开网约车,攒了不少故事,以后会写出来。正巧,之前读过 NPR 驻华记者 Frank Langfitt(他的继任就是写《长乐路》的史明智)所写的 The Shanghai Free Taxi 。 这本 The Shanghai Free Taxi 讲的就是 Frank 在上海工作期间,买了一辆二手车,然后晚上在上海的街头转悠,免费搭载客人,最后搜集了不少有趣的故事。 类似的书,从老外的眼中观察中国还有不少。其实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视角: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从一个陌生人的角度来看就完全不一样。比如史明智 ,何伟,欧逸文,等等。这些年来,陆续翻了不少这一主题的书籍,所以整理了一下我读过的这类书籍: 书名 作者 The Shanghai Free Taxi Frank
DPS 周刊 118 - AwesomeVisa 迁移完成
这两周都是围着 AwesomeVisa 在忙: 1. 将 AwesomeVisa Exodus 迁移到 exodus.awesomesisa.com; 2. 准备 AwesomeVisa Checklist 的测试版发布。 中间碰了不少钉子,简要地记录一下吧: 1. 本来是想把 DPS 迁移回 Substack,然后把 AwesomeVisa Exodus 留在 Ghost 上。因为觉得 Substack 的一些新功能对于用户增长可能会有帮助。结果 Ghost 不允许关闭还有付费订阅的 Stripe 账号;所以 DPS 只能留在 Ghost 上。最后,只好为 AwesomeVisa Exodus 新开了一个 Ghost 账号; 2.
DPS 周刊 117 - AwesomeVisa 的新起点
鉴于 AwesomeVisa 的发展,我们决定把它从 DPS 下面剥离出去。 Exodus by AwesomeVisa 会迁移到 https://exodus.AwesomeVisa.com 这一域名下(马上会启用),并且还是跑在 Ghost 上。 DPS 会继续使用 https://letters.acacess.com 这一域名,不过会迁移回 Substack。 我们会把原先 AwesomeVisa 会员迁移到 AwesomeVisa 下,原付费计划不变。如果考虑升级的话,我们会提供专属优惠。 原先 DPS 的付费会员会继续留在 DPS 上,鉴于大家的支持,我们会附赠三个月的 AwesomeVisa Bronze 会员。如果考虑加入 AwesomeVisa 付费会员的话,我们会提供专属优惠。
DPS 周刊 116 - 看了数据吓一跳
本周开始,我们调整 DPS 周刊,今后它会包括四部分: 1. 随便写写:只是主题随便,写还是要认真写的,可能是书评,可能是感悟,可能是趣闻; 2. 一周精选:把这一周内发布的精选内容做一个汇总,会参考大家的喜爱程度; 3. 电子报推荐:每期推荐一份电子报,先从中文电子报开始; 4. 一周回顾:回顾本周的五期 DPS 日刊。 随便写写 找时间分析了一下 DPS 和 Exodus by AwesomeVisa 的数据。 已经发布的800多期 DPS 分享都是从优质信息源中筛选优质文章,这些主要都是个人博客。其中我们分享最多的是 Ness Labs ,其次是 Mark Manson。 从分享最多的第三到第十位,我们都分享超过了15篇文章:David Perell,Morgan Housel,James
DPS 周刊 115 - 如何更有效地做读书笔记?
最近在读 Tiago Forte 的 Building A Second Brain 和 The PARA Method,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比如他在前一本书里提到了渐进式总结 (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 的方法,一共有四步: 1. 第一次阅读时,将有用的段落摘抄到他的笔记里; 2. 有时间的话,回顾这些摘抄的内容,将重要的内容加粗; 3. 如果有些材料包含很多加粗的重要内容,就需要第三步,从这些加粗内容中找出最有用的信息,并把他们高亮; 4. 如果你发现自己反复用到某些材料,那么这些材料对你格外有价值。这时你可能需要第四步:用自己的话来总结这些有价值的内容,最好是列出要点。 这四步并不适用于所有材料,而是取决于材料的重要程度。 “Progressive Summarization is not a method for remembering as much as possible—
DPS 周刊 114 - 回家陪父母
最近回家呆了一阵,绝大部分时间都在陪父母。做了这些: 1. 把家里的灯泡全都换成 LED 了,又亮又节能; 2. 给浴室添置了防滑垫和防滑扶手,这下可以更好地预防父母在浴室里摔倒; 3. 整理了书架,舍弃了很多没啥价值的书; 4. 翻到了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毕业的 yearbook,把里面的内容全都扫描了; 5. 帮父母把 Fitbit 手环升级到了 Apple Watch。他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健康状况,可以看到相互间的位置,可以看到自己每天的活动和睡眠情况。同时,他们也可以把这些数据分享给我; 6. 教我妈怎么在手机上打车,订火车票和飞机票,还有挂号; 7. 教我妈如何用 Apple Watch 遥控手机相机,更好地自拍。 当然最高兴的还是教我妈如何正确地下蹲: 她抱怨蹲下去之后就爬不起来。之前还去医院往右侧膝盖里打了一针,说是给膝盖加了油。 仔细观察她的蹲,发现有很明显的膝盖前倾问题,两侧明显不平很,导致她的右侧膝盖压力过载。我参考 Squat University
DPS 周刊 113 - 学习如何退出
Success does not lie in sticking to things. It lies in picking the right thing to stick to and quitting the rest. 假如你开出租车,那么每天都要做出这样一个选择,什么时候收工不干? 1. 设定一个具体数值,只要赚到这个数值就收工,没有赚到就一直开; 2. 行情好的时候多开一会,行情不好的时候,提早收工。 这两种选项哪一个能让你更高效地赚钱?根据 Annie Duke 的 Quit 一书,第二种策略不仅可以赚到更多的钱,而且可以让你得到更充分的休息。尽管大多数人可能都会选择第一种,但是仔细算算,确实是第二种更好: 1. 行情不好的时候,为了达到目标,就要一直开下去,身心俱疲;
DPS 周刊 112 - DPS 三周年
三年前,我们发出了 Daily Productivity Sharing 的第一期。当时我的处境和 Evan Armstrong 非常像,在 Covid 爆发之后被裁员。尽管那份工作带给我不错的收入和光环,但我一点也不喜欢那份工作。准备 DPS 也是因为在豆瓣发文章经常被锁,于是决定尝试 Substack。 Sustainable Productivity | Dr Selfie | SubstackThousands of subscribers. Boost Productivity, Reduce Pressure. Click to read Sustainable Productivity, by Dr Selfie, a Substack publication.Sustainable ProductivityDr Selfie 受到湾区日报和科技爱好者周刊的启发,我们定下了一个小目标,就是每个工作日分享一篇和生产力相关的文章。也因为这个微小的目标,我们坚持了下来。
DPS 周刊 111 - 李光耀看中国
最近花了点时间读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的书,其中一本是他的自传《经济腾飞路》。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新加坡独立之后的历程,其中不乏他对中国的看法: 跟我们最相似的香港当时仍然受英国统治,而且有中国作为腹地,在经济上它几乎是中国的一部分,是中国跟资本主义世界非共产党国家进行贸易的中介。 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疯狂的动荡时代。许多投资者认为台湾和香港太靠近中国,纷纷转到新加坡来。谁来我们都欢迎,但是一找到有增长潜能的大投资家就绝不放过,必定竭尽所能协助他开业。 关于中文的看法: 新加坡华族讲七种中国南方的主要方言,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容易说服大家一起改用华语。对许多新加坡华人来说,方言是真正的母语,华语不过是次母语。不过,再过两代人,华语就会成为新加坡华人的母语了。 关于对历届领导人的看法: 1976年,我第一次到北京人民大会堂,主人同我们见面的会议室里摆着痰盂,有些中国领袖还用它。于是,1978年邓小平到新加坡访问的时候,我们在会议室内他的座位旁边放了一个明代的蓝白色痰盂,他却没用,也许是他发觉新加坡华人跟中国人不一样,不随地吐痰。1980年我再次访问北京,发觉北京人民大会堂里的痰盂已经拿走
DPS 周刊 110 - 寻找自我
最近在大雨中见了 coach,结束了十个月的 coaching,说起来蛮有意思,搬到这边第一次和 coach 面对面聊,也是在大风大雨中。 这次的总结又很深入地聊了一次。她问我和 coaching 前相比,有什么不同。我说,感觉现在快乐了很多,而且面对挑战更从容一点吧。 去年此时,正好见到了 coach。之前我们在同一家公司共事过,但并无太多交集,离上次见面也有五六年的时间。我们叙了旧,然后她说她已经转行成为了 coach,可以提供一次免费的试课。离别之后,我尝试了那次免费试课,感觉和之前的心理咨询很不一样。 之后,我选择开始这段十个月的历程。一方面我很欣喜有这样的机会,一方面,我觉得自己被困在一个地方,希望能找回自我。十个月下来,确实有很大的变化。 最后聊到了生育。我说我不想要小孩,一方面是因为,我觉得这是一场非常冒险的投资,失败的成本太高,远远超出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我觉得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就是在努力挣脱这个社会的节奏,一旦有了孩子之后,我感觉自己又会被卷入社会的节奏里。 coach 说她很小的时候,
DPS 周刊 109 - 过去十个月里最启发我的二十条道理
去年见到一位老朋友,从产品经理转行成为个人成长教练 (personal growth coach)。尝试了她的第一次 coaching 之后,我决定付费购买她每个月两次的 coaching 服务。经历了十个月的 coaching 之后,我从这些讨论中获益颇多,个人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打算就此告一段落。在此梳理一下,我学到了哪些。 1. 设计自己的生活:我们的第一次讨论就包括了当下的困境和期望的生活,我学到了 my life, my choice。我们讨论了各种可能性,最后我订下了后面半年内的目标,没想到最后还成真了; 2. 不断尝试:有了目标还不够,还需要不断尝试。另外,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能会不停地质疑自己,所以如何和另一个自我对话是非常重要的。 3. 生命的意义:当时正好在读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和 Yes to Life,于是我们探讨了生命的意义。
DPS 周刊 108 - 颇有启发的一些技术阅读
大语言模型 (LLM) 是当下最火的技术话题之一,很大程度上,这归功于底层的 transformer 结构。Jean Nyandwi 撰写了 The Transformer Blueprint: A Holistic Guide to the Transformer Neural Network Architecture,仔细梳理了 transformer 的架构。花了点时间细读这篇文章,有些醍醐灌顶的感觉。 类似的,最近听说了Site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How Google Runs Production Services 这本书,它梳理总结了 Google 保持系统的稳定性而进行的实践。接下来打算认真读这本书,到时分享我的收获。 之前读过另一本讲 Google 开发实践的书,叫 Software Engineering at Google
DPS 周刊 107 - 开心的两个月
掐指一算,搬到新的国家已经两个多月了,感觉这两个月过得非常开心。 最直接的体现是,睡眠好了很多,基本上一觉能到天亮,时间不多,但是质量有了保证。想起之前的睡睡醒醒,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熬过来的。 当然睡眠好,可能也和没有全职工作有关系。两个月没有全职工作,可能最大的压力源就消失了。 来的第一个月基本上完全放松,每天花点时间在 DPS 和 AwesomeVisa 两个项目上,其他时间就是见朋友,玩 CrossFit 或者抱石。 第二个月开始稍微规律了一些,早上起来,看会书,然后去训练。接着有一份兼职,整个上午都泡在这份兼职上。然后吃个午饭睡个午觉,下午要么做DPS 和 AwesomeVisa 两个项目,要么就出门和朋友抱石。 这份兼职和我的本业完全无关。简单说来,这份工作的核心就是沟通,与国内的企业沟通,与这边的企业沟通。总体非常考验耐心。 在 AwesomeVisa 这个项目上,AwesomeVisa Checklist 的产品规划做得差不多,准备开发 MVP
DPS 周刊 106 - 如何内化知识?
最近三周开始规律作息,感觉挺不错的: 1. 早上有训练的话,就五点/五点半起床,没训练的话,六点起床。 2. 训练是七点半,所以七点要出门。起床到出门之间大概有一个半到两个小时的时间。 3. 刨除洗漱吃饭的时间,大概能剩60-90分钟,这些时间正好可以拿来阅读。 4. 三周下来,读完了 Staff Engineer’s Path 和 Llama 2: Open Foundation and Fine-Tuned Chat Models 这篇论文。 5. 顺便花了一点时间,照着詹雨安的方法来内化知识。 其实还蛮有挑战的: 1. 使用 MarginNote 读 Staff Engineer’s Path 这本书,九章花了九个早上读完,一天一章; 2. 直接用 MarginNote 的
DPS 周刊 105 - 比目标更重要的是?
CJ Chilvers 认为目标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比过程更重要的是程序。 回头一看,我的 CrossFit 训练倒也符合这一逻辑: 并没有设定非常宏大的目标,只是期望能完成所有 RX 级别的训练目标; 没有非常刻板的训练计划,每周一二四六训练,人不舒服就跳过。看了看记录,去年训练了154次,今年到现在61次; 每次训练会记下训练项目和成绩,还有一张单独的表格记录各个单项的最好成绩。 练了快三年,解锁了大部分动作,大部分课都能完成 RX 级别。当然我也深知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比如 RMU,倒立走都还要学。 Recap 本周 AwesomeVisa 上线了一份通用的跑路清单,涵盖四部分内容: 1. 申请签证前的准备工作; 2. 申请签证的流程; 3. 签证到手之后的准备工作; 4. 落地后的步骤 GitHub - AwesomeVisa/awesome-immigration: An Awesome list
DPS 周刊 104 - 如何看待挫折?
当我们遭遇挫折时,往往会陷入其中,而无法自拔。这往往因为我们只是以一种本地视角在看待这些挫折。 倘若我们能换一个视角来看待这些,可能感受就会完全不一样。 第一种视角从时间轴上来看待这些挫折。回头一看,我们经历了多少挫折才走到今天?过往的挫折不仅没有打败我们,反而让我们成长。同样的,当下正在经历的挫折,也会让我们变得更强。只要我们把这些当下的挫折也放到时间轴里来观察,我们会发现,它们也是我们成长的一部分。 第二种视角是俯视视角。倘若我们有上帝之眼,可以从很高的视角来俯瞰一切,那么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挫折只是整个经历中的一小部分。每一个过程都交杂着挫折与进步,最终走向了成功。哪怕有一些经最终没有成功,但是放到全局来看,他们也只是一小部分,而从这些挫折中,我们也能学习到不少。 简而言之,挫折也好,失败也好,都是我们人生路上的一部分。如果当下你觉得自己被某些挫折或者失败困住,只要把时间维度拉长,把视野放宽,就会明白这些也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 Recap 移民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它往往需要多年的准备和当地经验才能实现,而且从迈出国门到最终转换身份身份,往往还要经历数年的时间。离开熟
DPS 周刊 103 - 想得太多 VS. 放手去做
之前和 coach 聊起,自己总是想得太多 (overthink),特别是遇到重大选择时,总是前前后后要想半天,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 她问我,overthink 的反面是什么?我说应该就是放手就做 (trust your gut)。 她问我,那尝试了放手就做吗?我说,有一些不重要的事当然可以放手就做,但是重要的选择我没法放手就做。 她接着追问,那么还有什么方式?我想了想,觉得吧 overthink 和 trust your gut 结合起来最好,暂且称为 lightweight thinking 吧。 比如我们之前介绍过的权重表格就是很好的 lightweight thinking 方式: 制作这权重表格就以下几步: 1. 根据自己的偏好,给各个考虑因素打出权重; 2. 根据 A/B 两个选项的具体情况,在各个考虑因素下打分; 3. 把权重和
DPS 周刊 102 - Plan A 还是 Plan B?
最近听一位朋友聊起她的故事。前阵子,她度过自己四十岁的生日,刚刚订婚。 从三十岁到三十五岁,她单身了五年,一心在事业上。三十五岁的某一天,她突然想要有个孩子。这是她当时最想做的事,为了这些,其他都可以靠后。尽管那时候她事业有成,有足够的财力,唯一的问题是单身。 于是她和老板请了假,跑去美国找前任,看看有没有可能复合。在美国呆了一个月,复合没有成功,回来之后还丢了工作。她倒也无所谓,毕竟她的第一要务是想要孩子。 很快,她加入了另一家公司。她也见了不同的男生,有两个让她觉得有可能走到婚姻的那一步。她与其中一位约会了六个月,最终没走到婚姻的那一步。而另外一位就是与她刚订婚的。 回头来看,她觉得一切都值得,尽管经历了很多波折。很多时候,我们忙着准备 Plan B,却忽虑了自己的 Plan A。与其在 Plan B 上花费很多精力,不如试试在 Plan A 上全力以赴。可能在 Plan
DPS 周刊 101 - Awesome Visa, Awesome Immigration Helper
最近我在思考接下来的职业路径,有三个选项: 1. 继续找一份全职工作; 2. 趁着 LLM 的风口,做一个初创公司; 3. 找一份压力不大的兼职/顾问工作,把剩下的时间精力投入到 AwesomeVisa。 AwesomeVisaYour Ultimate Visa DIY HelperAwesomeVisa 尽管最后一个选项的压力和风险最大,但可能是我最想选择的一条道路。因为我相信 AwesomeVisa 的潜力无限,而且确实可以帮到很多朋友。 一年前,我们开始更新 Exodus by AwesomeVisa 的第二季,当时的规划是每两周更新一篇。52周下来,我们如期更新了26期,一期都没有落下。 回顾这些文章,我们着重探讨了以下五个方面: 1. 具体的签证申请指南 2. 签证申请的准备工作 3. 海外找工指南 4. 技术移民的决策 5. 技术移民的心理建设 Exodus by AwesomeVisa也许有人会说,
DPS 周刊 100 - 一点点坚持
一转眼,DPS 周刊也来到了第100期。 过去的两年时间里,我们每周末都坚持更新,一期不落地更新了100期。 还记得2021年6月的时候,少数派的编辑找到我,问我要不要考虑在少数派上开设一个专栏?就这样,DPS 周刊诞生了,在少数派上的 生产力周刊 这一专栏同步更新。 在 DPS 周刊第00期中,我这么写过: 在这三百多天中,有过惊喜,也有过挫折,所幸自己坚持了下来。前阵子,少数派的编辑问我,要不要在少数派开一个专栏?我想这是一个很不错机会,也可以让更多的朋友读到我的分享。所以我决定每周末将过去一周发布的内容做成集合,同时也会整理往期内容。 经过48周的努力,生产力周刊 终于成为了少数派上订阅数最多的专栏了。 也许是因为每周的坚持,也许是因为专栏名很少数派,所以订阅读者一点点增长。 尽管后续 生产力周刊 不曾被少数派首页推荐,但订阅数依旧稳步增长,一直保持着订阅数第一的位置。 以上都是数字,其实我更看重的是坚持更新的这一过程。于我而言,这是一份承诺,对所有读者的承诺 -- 无论如何,只要我还能打字,就会坚持更新。
DPS 周刊 99 - 静观其变
最近和我的 coach 聊了一次,主题还是有关选择。 我的困惑在于,很多时候我困在某一个点上,于是急切着想做什么,期望改变当时的困境。于是在脑海中,我会盘算各种可能的行动,以及各种对应的得失。 coach 问我,如果什么都不做,会怎样? 我突然醒悟过来,原来静观其变也是一种选择。因为很多时候,外在的变化不在我们的掌控之中。我们反倒因为太关注未来,而忽略了当下。如果慢下来,我们可以更好地关注自我,更好地享受当下。 想起之前的谈话,主动放弃也是一种选择。这样一来,我多了两种选择:静观其变与主动放弃。而且这两种选择,无论如何都存在,都是我的退路所在。尽管可能是所谓的 worst scienario,但无论何时,我都可以在脑海中推演这两种选择。然后我就可以更从容地面对各种困境。 已经有超过五千位朋友通过各种渠道订阅我们的内容,你还在犹豫什么呢?不如直接支持我们 :) 最近忙着跨国搬家,这才发现,搬去一个国家不容易,搬离一个国家也不容易。所以记录一下搬离一个国家的流程,希望帮到有类似需求的朋友。 1. 确认签证状态 2.
DPS 周刊 98 - 回不去的豆瓣,回不去的故乡
前阵子频道订阅数超过 3000 时,发了一张频道背景图到豆瓣,直接导致豆瓣账号被封禁30天。最近刚解封,跑上去一看,好像除了怀念那些认识的老朋友以外, 也没有什么好遗憾的。看来算是“脱豆”成功。 想了想这些年来,线上的朋友大多数都是在豆瓣认识的,要么是玩豆瓣的,有些还成为了极好的朋友。以后怕是再也不会有类似的渠道认识这样的朋友了吧? 和朋友聊天,都说现在中文搜索靠小红书,很多优质内容都沉淀在小红书里。要知道几年前,中文的优质内容都在豆瓣里。熟悉流量的朋友说,小红书的用户群体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去年四五月前,男女用户比例大致是一比九,而经历了上海封城之后,男女用户比例大致变成了一比一。不知道同期的豆瓣用户性别比例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豆瓣的活跃用户绝对在下滑,尤其是很大一部分之前的头部用户都纷纷离开了豆瓣。 💡已经有超过五千位朋友通过各种渠道订阅我们的内容,你还在犹豫什么呢?不如直接支持我们 :) Recap Erica Sloan 介绍了三种帮助入眠的技巧: 1. 在睡前划出时间来释放担忧:将这些担忧写在纸上; 2. 使用悖论式意图:为了睡着,可以保
DPS 周刊 97 - 新生活的第一周
💡已经有超过五千位朋友通过各种渠道订阅我们的内容,你还在犹豫什么呢?不如直接支持我们:) 周一飞抵新的国家之后,感受到了非常强烈的对比。一句话而言,就是感觉回到了人间。 入境申报需要在网上预约,周一看了一眼,之后两周全是不可预约。我以为是系统故障,就没在意。朋友问我有没有收到入境通知邮件,她说如果没收到的话,也许无法预约。周二一早,我又打开系统一看,最早可以预约的时间是在十天后,而我的签证必须在十天内申报,否则就会失效。 于是我打算直接去出入境中心,看看能不能现场预约,这样也许可以在截止日期前申报。朋友给我打了预防针,说是这样估计没戏。我还是去了现场,结果工作人员直接就帮我办理了,整个过程非常顺利。 回想前一周,我还在为离开中东而奔波,各种意外层出不穷。 先是房子无法顺利退租。明明合同月底就到期,我提前一周通知房东退租,被告知因为没有提前两个月通知,所以要罚两个月房租。我仔细看了租房合同,里面根本没有这一条款。现场去追问,被告知,这个合同里有一条,以当地法律法规为准。据说法规里有这么一条。问题是,谁会通读所有的法律条款呢?最后协商的结果是,我续租两个月,抵扣那部分罚款。幸好
DPS 周刊 96 - 告别中东
当你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再一次踏上了跨国搬家的旅程。 相较于上一次搬家,这次似乎更加深思熟虑一些,似乎也更加冲动一些。深思熟虑是因为这次准备了良久,自认为这个目的地是目前的最优解;冲动是因为,受限于目前的求职市场,至今还没在那找到工作,所以不管三七二十一先飞过去再看。也许你会好奇,为什么没工作还能搬过去,其实不少国家都有专门的求职签证。 回头一看,在中东呆了两年半,真是惊喜又惊吓的一段时光,就像我在刚来一年时写的: 中东这一年真是充满各种惊喜(和惊吓),陌生的中东于我而言,也不再那么神秘。 当然很多看法也随着时光流逝一一改变,比如今年年初去沙特玩了一圈,回来之后,我对沙特的看法彻底改变: 这两年新国王当政之后,制定了 2030 Vision。希望在2030年能赶上甚至超越阿联酋,所以自上而下大家纷纷努力,连政府官员每天都有忙不完的活,和几年前完全不一样。这也让我着实大吃一惊,一直以为中东的节奏非常缓慢,没想到中东的老大哥率先做出了改变。 开心也好,难过也好,在中东的这段时光必定会在我的生命中留下深刻的一笔。 Recap Ryan Holiday 最近出版了一本新书
DPS 周刊 95 - 满意的工作
本周正式成为了无业游民。没有工作真是一身轻。 和朋友聊天,被问及,这份两年多的工作让我开心吗?我说一点也不开心,可能是体验最糟糕的一份工作,也没学到什么新东西。似乎除了赚钱,什么也没有得到。 我一直以为,一份理想的工作至少满足三个条件:足够的成长空间,开心的工作氛围,以及满意的薪水。回头一看,没有一份工作能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能满足其中两个条件的工作已经让我很开心了。 至于下一份工作想要什么样的?至少满足其中两个条件吧。 出国移民的过程中需要面对许多繁琐的手续和程序。其中,公证和翻译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环节。 我们将介绍出国移民所需的公证和翻译事项,包括哪些文件需要进行公证和翻译、公证和翻译的流程和注意事项等。无论是申请留学、工作还是定居,了解这些重要信息将帮助您更加顺利地完成出国移民的各项手续。 需要公证哪些文件? 在前文提到的身份证明、学历证明、无犯罪证明和更改姓名证明,在出去之前需要做好公证。具体流程可以去户籍地的公证处咨询,一般需要用到证明的原件、复印件,以及办理人的一些身份信息,如身份证和户口本等。 文件列表大致总结如下: * 出生公证,或出生医学证明公证(
DPS 周刊 94 - 好消息不断
最近这一周都是好消息: 1. 拿到了目前所在国的长居签证,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2. 终于从前司离职,算是很大的解脱; 3. 拿到了 GPT-4 API,可以对比着看看和 GPT-3.5 有啥不同; 两周后会搬到新的国家居住,一切又是一个新的开始,非常期待! DPS 的专属 Twitter 账号也上线了,我们每天会定时同步 Daily Productivity Sharing 的内容过去。最大的特点是,我们在这一账号上,可以直接 @ 原作者,所以大家想关注原作者的话,也更为方便。 Recap Christina Maslach 教授最近出版了 The Burnout Challenge 一书,详细介绍了职场倦怠的成因和解决方式: 1. 职场倦怠包含三个相互关联的部分。第一个是疲惫,第二个是消极情绪,第三个部分是对自己产生负面情绪,而不仅仅是对他们的工作场所。 2. 有六种最常见的员工与工作场所之间的不匹配:
DPS 周刊 93 - 一周锻炼四小时
著有 Four Hour Workweek 的 Tim Ferris 还写过一本 The 4-Hour Body Workout,大致就是一周四小时的高强度运动就能满足一般人的健康需求。 回头一看,这两年我基本上也在践行这一理念。因为所在的城市没有好的抱石馆/攀岩馆,所以这两年我把重心放在了 CrossFit 上面。 目前的训练强度是一周三到四练,一次一小时,差不多每周三到四小时的训练量。因为基本上所有的 CrossFit 都解锁了(除了倒立行走和吊环双力臂),而且大部分训练都能做到 RX,所以这样的训练时间加强度满足了我的需求。 一般是周一/二/四/六,这四天训练。周六的训练是 worrier WOD,强度最大,一般多是连续四十分钟-六十分钟的训练。其余日子的强度没那么大,一般就是十到二十分钟。周六的训练平均能消耗1000大卡,周中的训练大概是800大卡。所以一周下来,CrossFit 能消耗3400大卡左右,相当于我一天半的基础代谢。也就是说,因为
DPS 周刊 92 - 重启
最近重新开始玩 Twitter。主要是发现 Twitter 的 For You 推荐质量不错,大部分的推荐内容都合胃口,而且这些推荐都比较有时效性。所以拿 Twitter 来追踪时下最热门的 AI 动态再适合不过了。 我们会把一些比较重要的 AI 内容分享到这一 TG 频道 -- DPS Build,欢迎对这块内容感兴趣的朋友关注。 另外我们也新开了一个 Twitter 账号 -- AwesomeVisaHQ,专注在技术移民的话题上,发布和回顾 Exodus by AwesomeVisa 双周刊的内容。 Recap 在艰难而又不知终点在何方的移民准备过程中,如何始终保持激情和动力,是一个长久为问题。 比如我们近来在申请某国签证时,就遭遇了各种折腾: 1. 身边的朋友有的一次性就过了,有的被卡在不同的阶段,尽管每个人准备的材料都类似,背景也类似。过不过审完全看运气; 2. 申请系统错综复杂,没有清晰的指南,
DPS 周刊 91 - Serendipity
去年年底,决定搬到新的国家去之后,我就要找到合适的工作。陆陆续续看了大半年都还没找到合适的机会。但是我还是决定先搬过去,再慢慢看。最差的境况就是搬去六个月之后,还是找不到工作,那就索性专心做 AwesomeVisa 了。 说来也巧,要搬去的那个地方,房租奇高。朋友们都劝我早点开始找房,但我觉得没有实地看房,也不敢贸然签合同。于是问了几个当地的朋友有没有短租的机会,其中两位都说有。一位说可以短租一个月,另一个说可以租到年底。过了一阵,前面这位朋友问我要不要索性和他们合租,因为之前和他们一起合租的一个小伙伴跑了,正好缺一个人。我想了想,觉得也不错,于是答应了。自从工作以来就没有合租过,所以这会是一段很有趣的经历吧? 现在想来很奇妙,本来要花很大力气找房子,结果就这么办妥了。这位朋友呢,认识了很久,也都还没见过面。 Recap Jonny Thomson 指出,很多成功人士都遵循五小时原则,即每天花一小时在自己身上,可以学习,反思或者思考。一周下来,就是至少五小时的累积。要实践这个五小时原则也很简单,只要做到这三步: 1. 学习,
DPS 周刊 90 - 疯狂的三月份
一转眼,2023年的四分之一过去了。 去年今日,上海开始了漫长的封城,整个春天就这么平白无故地被抹去了。回想那两个多月,恍如隔世。 过去的这个月也是 AI 界疯狂进步的一个月,上一次如此疯狂,恐怕还是 CV 界的 AlexNet 的发布,只不过这回是 NLP 界的大语言模型 (LLM)。所以花了不少时间在学习这些新知识,也写了一些项目,感叹 ChatGPT API 之类的 LLM API 真是彻底革了 NLP 的命,原本以月为计的算法项目,现在可以以天为计了。而且这类 API 的设计大大简化了接口的参数,大大降低了上手门槛。 With the power of ChatGPT API, we just need 30 lines of code
DPS 周刊 89 - 团队成长与面向 ChatGPT API 开发
最近我和 coach 聊到,在工作中面临冲突时,我总是倾向于保护自己团队的利益高于其他利益相关方,不管这个利益相关方是老板,还是其他团队。尽管这样做,让团队成员更加信任我,我却时不时地得罪其他利益相关方。对于如何把握这个平衡,我感到非常困惑。 听完我的描述之后,coach 帮我继续挖掘心中的困惑,带着我一步步分解问题。尽管到最后,我仍旧十分困惑。我自己没有成功探索出这一答案。于是,我问 coach 是怎么做的,因为她曾经是一位经历极其丰富的产品经理。 她谈了两点: 1. 过度保护自己的团队有可能害了他们。有时候,他们也需要机会成长,而适当的压力正好是成长的催化剂; 2. 团队成功是建立在公司成功的前提下,个人成功是建立在团队成功的前提下。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些前提,而一味地只看到更小单位的成功,很可能这些成功是稍纵即逝的。 围绕着 ChatGPT API 写了两周代码,记录一些想法: ChatGPT API 自 gpt-turbo-3.5 发布以来,做了大大的简化。只需要在请求里写两个参数:model
DPS 周刊 88 - 疯狂的 AI 进化
过去的这一周,整个 AI 界的变化实在太快: 上周五,Georgi Gerganov 写了一个 C 语言版本的 LLaMA 接口,让 Meta 公布的 LLaMA 模型在单机上就能跑起来。然后各路人马纷纷摩拳擦掌,陆续有人在 Raspberry Pi 4 上,Pixel 6 上跑了起来。 等到周日晚上,有人有用 Javascript 做了封装,一键使用 npm 就能安装。 到了13号,斯坦福开源了 Alpaca ,也就是把类似 OpenAI 的 GPT 类模型的架构和整条工具链都开源了。有人估算了一下,利用这一工具,只要花600美金,就能训练出类似 GPT-3 效果的模型。 到了14号,OpenAI 发布了
DPS 周刊 87 - 不断尝试才有可能成功
本周最励志的故事就是 Widgetsmith 突破了一亿下载量大关。 Widgetsmith 是独立开发者 David Smith 12年来开发的第59款 app。就此,他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So get started and find out: launch lots of ideas, fail many times, improve your craft, pay attention to the little things, share your learnings, be kind to yourself and those around you, work diligently…because you never know
DPS 周刊 86 - 再次启程
一转眼,2023年已经过去了两个月。因为提了离职,所以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支配,这两个月读了不少书。过去的两月份读完了这几本书: 技术类: 1. Machine Learning Engineering in Action 作者是 Databricks 的工程师,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详细介绍了一个机器学习项目从接到需求,分析需求,探索实验等等一直到模型上线,模型迭代等整条链路的实践。 非虚构类: 1. The Choice: 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 Edith Eva Eger 讲述自己生命中的一个个选择,就像她母亲所言,如果你发现门关上了,记得还有窗户。 2. Model Mark Manson 写的第一本畅销书,详细分析了男性追求女性的心理活动,并给出了提升男性各方面的建议 3. The Minimalist Entrepreneur -- Gumroad 创始人分享自己的第一手创业经验。 4. The Common
DPS 周刊 85 - 心中的那团火焰
前阵子,我的 coach 问我,你觉得快乐是什么? 我想了想,觉得快乐就像火焰一样,这是一个绝妙的隐喻:无论何时,快乐都想一团火焰一样。 当我们不怎么注意快乐时,它就像一团蓝色的火焰,温温吞吞地燃烧着;当我们注意到快乐时,它就像一团黄色的火焰,充分燃烧着; 快乐可以不断放大,不断渲染,感染到身边的人。就像火焰一样,越烧越旺,可以温暖到其他人。 快乐也可以被传递,就像火焰一样会蔓延。 你注意到心中的那团火焰了吗? Recap 我们经常听到选择比努力更重要,Anne-Laure Le Cunff 用数学中的向量来解释这一原理:选择是方向,努力程度是标量,两者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功。如果方向选错了,再努力也是白用功。具体而言,她建议: 1. 考虑速度而不是仅仅速率。 2. 考虑方向感; 3. 不断调整你的努力轨迹。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656 - Vectors
DPS 周刊 84 - 刷新认知的沙特之旅
最近去沙特首都利雅得玩了一圈,非常有趣的体验。 刚下飞机入关,就遇见黑压压的人,感觉大部分都是跑来务工的劳工,不是印巴人,就是孟加拉或者尼泊尔人。沙特出入境的效率非常低,感觉是硬件不行,一个人扫描指纹要就要十分钟。还好出发前注册了 LEAP 2023 人工智能大会,然后拿注册信走了快速通道,否则怕是等一个小时都无法入境。 刚出机场就被黑车司机盯上,我也不知道咋的,愣愣地上了车。下完 Uber 一看,黑车司机的要价是 Uber 的两倍。到了酒店,讨价还价没成功,把身上仅存的一点现金几乎都给了司机。 进酒店 check in,刚好遇上一个机组,于是等了一小会。我和前台开玩笑,问他有没有折扣。然后给我升级了房间,变成了一个套间。进门一看,大是非常大,不过硬件都非常旧。赶上了 LEAP 2023,利雅得的酒店都贵了一倍。 第二天早上去 LEAP 2023 转了一圈,非常大的展会,主办方还是挺有经验的。
DPS 周刊 83 - 如何多读书?
过去的一个月,因为工作压力不是很大,所以有了更多的阅读时间。回头一看,在一个月时间内,读完了两本技术书籍: 1. Grokking Algorithms 2. De-Coding the Technical Interview Process 读完了八本非虚构类书籍: 1. Yes to Life 2. At Your Best 3. Everything Is Fucked 4. The Choice 5. Happiness Trap 6.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7. Decide 8. How to Fail at Almost Everything and Still
DPS 周刊 82 - 生命的意义
最近读了三本书: Edith Eva Eger 的 The Choice Viktor E. Frankl 的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和 Yes to Life。 Viktor 的两本书主要聚焦于讨论生命的意义,而 Edith 也或多或少地讨论了生命的意义。两位作者都从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在现实总也是朋友,所以连起来读三本书让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诚如 Viktor 指出的那样,一个人最大的挑战就是追寻自己生命的意义,而这样的追寻本身也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归根结底,我们的存在就是最大的生命意义,也就是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回答一个为什么的问题,尽管我们自己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这么看来,人的生命非常奇妙,我们一直苦苦追寻生命的意义,但这一追寻本身就是答案,但我们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并不会意识到。如果我们回头去看自己走过的路,也许已经能回答一部分为什么了。当然,当我们向前看时,可能依旧会迷茫。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知道我们过去的所作所为和经历能够回答一部分为什么的话,那么将来的所作所为和经历也能回答我们未知的为什么。
DPS 周刊 81 - 简洁地管理时间
Decide 是 Steve McClatchy 所写的一本书,看书名还以为是讲决策的,开始翻之后才发现这是一本讲时间管理的书。当然这本书并不仅仅是一本时间管理的书,它把很多复杂的概念用简单的语言讲清楚了。 在 Steve 看来: 1. 一共只有两大类任务:gain 和 prevent pain。两者在英语里谐音,中文不是特别好翻译,所以就暂且保留它们。gain 类的任务长远来说,有助于我们的成长,但不一定有明确的时限;prevent pain 类的是我们必须做而且有明确时限的任务,比如工作,吃饭,睡觉等等; 2. 我们经常因为 prevent pain 类任务的明确时限,而忽略了 gain 类任务。更好的做法是,我们要为 gain 的任务预留明确的时间和更高的优先度,然后再做 prevent pain 类的任务; 3. 按照这个思路,Steve
DPS 周刊 80 - 勇敢地辞职吧
最近这两周发生了很多事: 1. 我先定下了飞往第三国的单程机票,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明确的死限,这样其他所有事情都可以安排起来; 2. 然后把要卖的家电家具都列清楚,一个朋友欣然全部接收,免去了我不少烦恼; 3. 本来想在公司再熬一段时间提离职,没想到根本无法忍受新上任的经理,第二天就被 skip manager 找去谈话。谈到最后,我觉得无所谓了,于是就提了离职。这样一来,我们两边都轻松很多。 后来和我的 coach 聊起这些,她说很为我高兴,因为我一直像一个冒险者,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前几天打开 Noteplan 里的文件夹,发现我还准备过一个按月规划的 future plan,尽管写了第一次之后就再也没有打开。这回打开让我非常开心,因为第一次写下的几个目标,居然一个个都实现了。于是我又写下了今年的几个目标,然后认真维护这个文档,希望一件件都能做成。 本周的分享也是围绕着这些话题展开: 1. 人生价值到底是什么?想清楚自己所追求的价值,再制定目标,这样一切都会变得更容易。这是 Casey Rosengren 的建议;
DPS 周刊 79 - 按照精力规划时间
最近翻完了 At Your Best 这本书,它不仅详细地介绍了如何根据自己的精力来安排日程,也讨论了如何长远地将人生安排与之相衔接。很多介绍时间管理的书籍都会专注在如何更高效地完成更多的任务,但是他们忽略了一点,即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资源里分配更多的任务,那么只会导致任务的完成度和质量受影响。作者 Carey Nieuwhof 建议我们先关注自身的精力分配,按照高低,分为绿区,黄区和红区,即精力充足,精力有限,精力受限三块时间。然后根据任务的重要程度依次安排到这三块区域里。每天的绿区/黄区/红区的分布大致相同,这样有了一个预先安排好的分布,我们也就可以更合理地把任务安排进去,长远来看也就让我们更高效,也更有持续性。 Recap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新年愿望时刻,Shawn Blanc 认为有三种计划者,他们之间的共性是认为新年是一张白纸,我们可以任意规划: 1. 一部分人都会在新年的第一个月改变很多习惯,但是到了第二个月就坚持不下去了; 2. 一部分人会期望在新的一年里放弃一些坏习惯,从头开始建立新习惯,这可能也会变得很难; 3. 要想长久地建立新习惯,或者改变旧
DPS 周刊 78 - 责任也是有优先度的
最近工作上遇到一些坎坷,这也让我重新思考工作的意义是什么?当我认真负责的时候,我可能会因此不开心;很多人劝我不要那么认真负责,我又于心不忍。所以在认真负责与开心之间如何选择? 于是我和我的 coach 聊了这一话题,全程她都是顺势引导,都给了我开放性的问题。最后我的认知是,所谓的责任其实也是有不同优先度的,这样一来也就比较容易面对这些责任了。随后 coach 又问我理解的责任是什么样的?我说,首先是对我的下属负责,再次是对我自己负责,最后才是对所谓的交付负责。为什么这么选择呢?因为我们的产品经理非常不专业,每一次提需求都是信口开河,反复沟通确认之后,等到开发了,又会变需求。所以这样的需求就无法交付,只能按照我们自己的规划来交付。至于为什么对下属负责有这么高的优先度呢?因为这些下属都比较靠谱,也愿意付出。比如最新加入的同事优化了邻组的算法,性能直接提升60倍!要不是因为这些下属在,我恐怕早就离职了。 当然了,现在这种状况,我也只好骑驴找马了。 这一周比较惊喜的是读到了 Camellia Yang 的一些文章,也随手分享到了 TG Channel 里。今后中文的内容会直接分享到这个频

2022

DPS 周刊 77 - 魔幻2022年
一转眼来到了2022年的最后一天。这么魔幻的一年就要过去了,但愿未来不再这么魔幻。 这一年,DPS 连续不断更新了260期,践行了我们年初的诺言:每个工作日都有更新。从 DPS 创建道现在,我们还没有中断过。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361 - What Is the Eat The Frog Method?One helpful tip per day:) (下附中文版) #todo #time_management Wow, it’s 2022! Do you have any plans for improving efficiency in this new year? Feel
DPS 周刊 76 - 最小阻力
最近穿堂风准备了一篇详尽的 newsletter 创建指南 -- Substack or Ghost? 这里是一份Newsletter设置指南。这里面介绍了几种 newsletter 平台。我们使用了 Ghost Pro,也就是 Ghost 官方托管的服务,成本并不低。我们的考量是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内容本身,其他的一切能托管出去的都托管出去。 这其实就是所谓的最小阻力:当我们要应对一件困难的挑战时,我们不妨把主要精力放在应对本身,把其他的一切阻力都尽量最小化。比如前一阵子,我在旅行中,特地把酒店订到一个 CrossFit box 旁边,不行不到十分钟。这样即使每天早上六点半的早课也没那么痛苦了。所以我在旅行中仍旧能够保证一定的训练。 欢迎订阅《生产力周报》 专栏,获得最新生产力建议! Recap Dr. Hannah Rose 认为动力源自行动,这点与 James Clear 在 Atomic Habits 一书中的观点一致: 1.
DPS 周刊 75 - 天无绝人之路
本周我们上线了 AwesomeVisa。三年前,我们开始制作 Awesome Immigration 这一签证列表,三年后,我们获得了 AwesomeVisa.com 这一域名。整块拼图一点点变得完整起来。 AwesomeVisa 未来会有四个板块: 1. AwesomeVisa Calculator:一键计算多个打分制签证(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加拿大,香港) 2. AwesomeVisa Newsletter:持续发布移民指南和动态(已上线) 3. AwesomeVisa Community:DIY 移民的社区 4. AwesomeVisa Checklist:详尽的 DIY 移民操作手册 自从 LinkedIn 退出中国市场之后,寻找海外工作机会的一条重要渠道就这样被切断。当然,天无绝人之路,我们还有其他途径来搜寻海外的工作机会。本期 BWE 双周刊介绍了一些富含海外工作机会的求职渠道。
DPS 周刊 74 - 输入与输出互补
当我们学习新知识时,输入和输出两者同样重要: 1. Paul Graham 认为消化知识,不仅需要我们阅读,更需要我们产出。而写作就是一种很好的产出形式; 2. Herman Martinus 坚持写了三年日志,让他有足够的时间去反思; 3. 类似的,初创公司需要足够的反馈来调整,而足够的反馈依赖于快速的反馈,所以 Andrew Orsich 总结了不少快速迭代的秘诀。 欢迎订阅《生产力周报》 专栏,获得最新生产力建议! Recap Anne-Laure Le Cunff 认为不确定性会破坏我们的注意力,占用我们的工作记忆。她指出 Rumsfeld Matrix 可以帮助我们缓解不确定性带来的问题。通过这一矩阵,我们可以把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划分为四类,并依此来行动: 1. 已知-已知:我们已知的不确定因素,我们可以对其进行计划。 2. 已知-未知:我们知道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但我们没有足够的知识来制定计划。 3. 未知-未知:我们不知道的不确定因素,
DPS 周刊 73 - 我们坚持了600天
转眼间,我们迎来了 DPS 的第600期更新。600天,120周,说短不短,说长不长。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从来没想过能坚持这么久。诚如 James Clear 在 Atomic Habits 一书中的观点:动力源自行动。一旦启动之后,我们才有动力继续前行,当然保持惯性也很重要,所以我们保持固定节奏的更新。 最近有朋友申请了新加坡的 PEP 签证,前后十周顺利拿到签证,正巧帮她做了一些准备,所以特此做一下记录。整个过程完全 DIY ,中间只找了几个熟悉流程的朋友确认了一些细节,所有材料都在一周内准备齐全,所以总体准备难度不大。 我们整理了一份申请指南,详细介绍了如何准备相关材料,如何避坑等等细节。 Exodus 2.13 - 最详尽的新加坡 PEP 签证申请指南 请注意,PEP 明年会有很大的改革,目前是最后的窗口期。如果你符合资质,请抓紧申请。最后祝大家申请顺利!
DPS 周刊 72 - 如何面对问题?
当我们面对问题时,应该怎么办? * 费曼选择将问题变为灵感来源,从而帮助他思考。 * Fernando Gros 建议我们直面问题,不然就算有时光机也没有用。 * Stephan Ango 则准备了两个问题列表,一个是用来每年回顾一下自己,一个是用来每十年回顾一下自己。 欢迎订阅《生产力周报》 专栏,获得最新生产力建议! Recap Anne-Laure Le Cunff 介绍了费曼如何将问题变成灵感来源: 1. 为自我反思留出空间。 2. 探索潜在的领域。 3. 将探索领域变成问题。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591 - How to Use Problems?One helpful tip per day:) Anne-Laure Le Cunff introduced how Feynman turns problems
DPS 周刊 71 - 如何面对不确定性
我们困在防疫里已经三年了,世界上第二大的加密货币交易所 FTX 一周内灰飞烟灭。这个世界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我们到底应该如何面对呢? 1. 周一的分享中,Anne-Laure Le Cunff 介绍了她面对不确定性的四种方式; 2. 周二的分享中,Morgan Housel 认为知识也是变化的,一种是可积累的知识,一种是循环的知识; 3. 面对不同的下属,Sean Sutherland 建议用不同的方式来管理; 4. 而 Jack Raines 搭乘了大量航班之后,对不确定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他拿这些见解来理解投资理财。 欢迎订阅《生产力周报》 专栏,获得最新生产力建议! Recap Anne-Laure Le Cunff 介绍了如何应对混乱的四种方法: 1. 追寻产出,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 2. 创造一个新的习惯,并一直遵循这一习惯; 3. 反思自己的行动,关注行动本身;
DPS 周刊 70 - 私教教会我的
即将与我的私教告别,因为她马上要搬去另一个国家。 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她给我上了三十节私教课,帮助我快速进步: 1. 帮助我学会了倒立,倒立撑,脚触杆,双力臂等等体操动作; 2. 帮助我大幅提高深蹲,硬拉,挺举,抓举等绝对力量; 3. 帮助我学会了双摇; 4. 帮助我提高了划船机,滑雪机还有跑步等有氧耐力。 回过头一看,当时学倒立,学双摇的时候都很绝望,努力了很久都学不会。可是教练一点都不急,一点点教我做降阶动作,一点点陪我练习。就这样,我花了两个月时间学会了倒立,又花了两个月时间学会双摇。现在的我已经可以一口气做八个倒立撑,五十个双摇了。 就像 David Perell 建议我们像运动员规划训练一样规划我们的学习,我想这些经验都是极其宝贵的,不仅可以让我们有更棒的身体,也可以让我们对自己有更多的掌控。 欢迎订阅《生产力周报》 专栏,获得最新生产力建议! Recap Hannah Rose 认为我们的恐惧可以归为四类,每一类都有具体的应对方法: 1. 身体上的恐惧:
DPS 周刊 69 - 一天经历了两次车祸之后
最近一天之内经历了两次交通事故,两次带给我的感受完全不同: 1. 出城的时候,在高速遇见车祸,一辆卡车直接底朝天翻在路边。所有车道上的车都瞬间从每小时140公里减速到0。 2. 回城的时候,在同一条高速公路上碾到一块事故车的残留碎片,当时就一声巨响,但车胎还没爆。继续开了几分钟之后,我的右侧两个车胎都爆了。还好前后,以及右边的车道都没车,我慢慢减速变道停到右边路肩。 出城的那场车祸虽然不是发生我的车上,但是着实让我一身冷汗。尽管不是亲身经历事故,但我因为毫无选择而焦虑。 Exodus 2.11 - 如何面对真正的焦虑请让我们用脚投票 最近一天之内经历了两次交通事故,两次带给我的感受完全不同: 1. 出城的时候,在高速遇见车祸,一辆卡车直接底朝天翻在路边。所有车道上的车都瞬间从每小时140公里减速到0。 2. 回城的时候,在同一条高速公路上碾到一块事故车的残留碎片,当时就一声巨响,但车胎还没爆。继续开了几分钟之后,我的右侧两个车胎都爆了。还好前后,以及右边的车道都没车,我慢慢减速变道停到右边路肩。 出城的那场车祸虽然不是发生我的车上,但是着实让我一身冷汗。尽管不是亲身经历事故,
DPS 周刊 68 - 一些浅显的道理
本周的几期生产力推荐回顾了一些浅显的道理: 1. Devon Zuegel 指出使用番茄钟需要极强的自制力,严格遵守才能获得最大效率; 2. Jack Raines 认为到处都是机会成本,而我们的生命是最大的机会成本; 3. Keavy McMinn 指出要在跨部门合作中成功,需要尽早和其他部门的同事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听取他们的建议; 4. 陶轩哲则介绍了 mutual knowledge,common knowledge 和 tu quoque 三种逻辑学的概念。 我们新开了一个频道,专门讨论如何技术移民,欢迎关注! Recap Devon Zuegel 分享了自己使用番茄钟提高效率的经验: 1. 使用番茄钟需要有极强的自制力,严格遵守番茄钟的规则才能获得最大效率; 2. 番茄钟促使她每次都在25分钟后休息,让她在下一个25分钟能更高效地工作; 3. 如果在25分钟的区间内发现自己有超过一分钟的分神,她就直接取消这一个番茄钟; 4. 每次休息时,她会花20秒来写下自己要做什么; 5. 每次休息不仅能让她有机会休息,也有机会让她反思。
DPS 周刊 67 - 系统之美
系统学是一门非常美妙的学问。当我们从一个系统的角度来观察,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各个零部件本身,也可以看到他们的相互影响,以至于整个系统总体的运作。同样的,我们生活中也充满了各种系统。比如 Jack Raines 之前一直在旅行中,为了保证电子报的按期更新,他有一套自己的写作系统;为了读更多的书,Hannah Rose 建议我们自己的阅读系统,比如安排固定时间,随身携带一本书等等。当我们用热力系统的角度来观察我们的效率,那么我们就不太会再苛责自己了,毕竟一般引擎的效率只有35%,我们的生产力也不可能达到100%的效率。 系统学的入门读物里,Thinking in Systems 是一本非常易懂的书,非常推荐。 对了,我们最近还探讨了学习英文的重要性: 英语作为事实上的通用语言 (de facto lingua franca),在这个世界上有极大的通行度: 1. 几乎所有资讯都有英文版 2. 几乎去所有地方都有人能说英语 3. 学习英语能让你接触到第一手资讯,不再被二手资讯污染 欢迎订阅《BWE 双周刊》 ,获得最新生产力建议! Recap
DPS 周刊 66 - 聚焦与发散
最近一直在试用 Heptabase :它把记录知识点和整理知识点两块分离了。一个知识点先是被记录到一个卡片中(聚焦模式),然后每个开盘可以被整理到任意个白板里(发散模式),这点和我们消化知识一样:掌握了一个知识点之后,我们可以活学活用。这种方式比双向链接更符合直觉。 附上两个 Heptabase 的map: Designing Machine Learning Systems Interview Videos by Jeff Su 欢迎订阅《生产力周报》 专栏,获得最新生产力建议! Recap Shane Parrish 强调学习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聚焦模式,一种是发散模式: 1. 我们在聚焦模式下获得新知识,在发散模式下连接知识点。 2. 发散模式看起来不在学习,其实在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 3. 因为发散模式看起来不在学习,所以人们往往会有负罪感; 4. Shane 建议人们抛弃这种负罪感,从而更好地投入学习。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561
DPS 周刊 65 - 一些不再是迷思的迷思
我们经常有一些迷思,比如越有钱越快乐,运气只是运气。Jack Raines 在周二的分享说却说,财富其实有边际效应,钱多到一定程度后,带来的快乐就越来越有限;Jason Roberts 则认为运气其实可以被创造,在他看来,做得越多说得越多,运气也有越多。Benjamin Rogojan 介绍了他在 Facebook 供职时的最佳实践 -- 把数据也当作产品来开发,来维护。 欢迎订阅《生产力周报》 专栏,获得最新生产力建议! Recap Chloe Roberts 介绍了自己如何使用 Notion 来建立习惯,以下几点很有启发: 1. 她设置了模版,所以新创建一个习惯页面可以从模版生成; 2. 她把 Notion 放在了 iPhone 桌面上的 widget,这样不用打开 app 也能看见这些卡片; 3. 她的习惯主页面有不少美丽的插图,这样一打开这个页面就有好心情。
DPS 周刊 64 - 未知与运气
我们三年前开始将各种工作签证搜集起来,放到了 GitHub 上。没错,这些都是公开的信息,动动手指也能搜到。但是关于签证的假消息太多,不太容易分辨。所以我们一点点搜集了几十种签证,同时在各种渠道不断分享这一列表,三年下来也收获了780颗星。这符合 Aaron Francis 对运气的定义,他还在本周三的分享里介绍了如何让运气找到你。 类似地,我们推荐了 Tim Ferriss 发明的 Fear Setting。Tim 建议我们要直面恐惧,不要逃避。而 Fear Setting 就是他对付恐惧的利器。在技术移民过程中,我们也有诸多恐惧,这些恐惧的本质是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往往阻止我们迈出下一步。所以,直面这些技术移民途中的未知,有助于我们最终达成我们的目标。 Exodus 2.9 - 如何直面移民过程中的未知请让我们用脚投票 本周一的 DPS 分享中,我们介绍了 Tim Ferriss 发明的
DPS 周刊 63 -- 他们的世界观
本周有两个分享都涉及他们的世界观: Morgan Housel 分享了自己的世界观: 1. 人是否成功要到他们在灾难中幸存下来才能被验证。 2. 增强信心所需的努力比增加能力所需的努力少。 3. 激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 4. 疯狂的种子是在平静中埋下的。 5. 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过失视而不见。 ListenNote 的创造者 Wenbin Fang 也分享了自己的世界观: 1. In the game of life, every one starts at a different difficulty level. 2. The bottom line is, not one is absolutely wrong or absolutely correct. Each individual’s vision/knowledge
DPS 周刊 62 - 小威一定是位时间管理大师
小威除了在网球场上所向无敌,她在商场上也十分优秀,如此看来,她一定是一位非常善于管理时间和经历的人。另外,Shawn Blanc 使用日历来管理自己的待办事项,而Ryder Carroll 发明了子弹笔记来改善自己的注意力集中问题。 同样的,我们也需要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好的掌控。最近打算开始看新工作机会,这回是完全靠自己找机会。因此,我们打算用 Notion 来追踪整个找工作的进度,我们可以利用 Notion 内置的 database 建立了一个找工追踪系统。 Exodus 2.8 - 如何利用 Notion 追踪跨国求职进度请让我们用脚投票 最近打算开始看新工作机会,这回是完全靠自己找机会。因此,我们打算用 Notion 来追踪整个找工作的进度,主要有以下几个考量: 1. 需要从不同的渠道获取职位信息,所以最好有一个地方可以存取并且整理这些信息; 2. 这些渠道包括不限于 LinkedIn,Indeed,AngeList,政府提供的招聘网站,目标公司自己的招聘网页等等。 3. 有些渠道目前没有适合的职位,
DPS 周刊 61 - 为什么要进大公司工作?
最近和我的 coach 聊起职业发展,我说没进过类似 FAANG 的大公司,总觉得缺什么。她听了之后,问了我两个问题: 1. 进 FANNG 之类的大公司对你意味着什么? 2. 如果你真的拿到这样的职位,你会有什么感受?这是两个让我陷入深思的问题。 进不进大公司就好像围城一样:很多时候,进去之前无比地想进去,进去之后一看,也就这个样?但终归还是要去大公司体验一下,就像申请名校一样,总归还是想试一试。万一真不一样呢? 真要进去之后,还是需要降低预期的,不然期望越高失望越高。没有什么公司是完美的,大公司当然也不例外。当然大公司必然有不一样的机会和挑战,这些可能才是我最看重的。 对了,最近开始使用 Notion 管理整个新工作申请流程,到时候会写专门的文章介绍,都会放在 Biweekly Exodus 里发布。 欢迎订阅《生产力周报》 专栏,获得最新生产力建议! Recap Hannah England 建议我们将目标和开心与否解绑:
DPS 周刊 60 - Yes, you can!
大威廉姆斯曾经说过,如果有人告诉你做不到什么事,那是因为他们自己做不到。我可以做到,所以你也可以。于是,妹妹小威廉姆斯一直将此铭记在心:慢慢地从大威廉姆斯的陪练开始打自己的巡回赛,然后一路晋级,直到拿下23个大满贯。 本周 Biweekly Exdous 也又了更新:哪怕还没下定决心移民,你也可以做下面这几件事: 1. 学一门外语; 2. 学习科学上网; 3. 学习使用 Google / Duckduckgo 等真正的搜索引擎; 4. 学习如何有效地检索信息; 5. 学习如何独立思考; 6. 申请一张 Visa / Master 等国际信用卡; 7. 开始购买外汇; 8. 锻炼身体,保持身心健康 9. 订阅我们的 Biweekly Exodus 周刊 Exodus 2.7请让我们用脚投票 哪怕还没下定决心移民,你也可以做下面这几件事: 1.
DPS 周刊 59 - 如何面对无意义的工作?
最近几个月越发觉得现在的这份工作毫无意义,动不动就 burnout,只能靠休假和自己来调整: 1. 每周四次高强度的 CrossFit 训练,大概能消耗 5000 大卡热量,只要一进 CrossFit box 我就开心不少; 2. 工作本身对我而言没有什么意义,但是能把一个团队建立起来,并让大家能够尽量开心地工作,我也稍微好受一点; 3. 不同资历的同事需要不同的帮助,资历深的同事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资历浅的同事需要更多的帮助,所以我尽量因人而异地提供帮助。 欢迎订阅《生产力周报》 专栏,获得最新生产力建议! Recap burnout 是我们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April Wensel 分享了她的见解: 1. burnout 最大的诱因并非劳累的工作,而是无意义的工作; 2. 要减轻 burnout,管理层可以做很多事,比如减少无意义的会议,给雇员更多的空间; 3. 作为雇员,我们也可以着手减轻 burnout,比如有规律地运动,
DPS 周刊 58 - 选择与拆解
Thorsten Ball 和 Gergely Orosz 在本周的分享中都把宏大的目标拆解成可执行的任务: 1. Thorsten 坦诚自己是个懒惰的人,然后一点点改变自我; 2. Gergely 介绍了从多方面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Will Larson 和 Danielle Morrill 则分享了和财务有关的不同思考,Will 分享了如何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的工作建议,而 Danielle 则梳理了自己财务自由后的情况。 当然 Danielle 的成功不无道理,她的书单或许能说明一定的问题。 同样是选择的问题,我们讨论了移民过程中一个常见的现象:为了芝麻,丢了西瓜。 最近与一位朋友聊天,问 ta 考不考虑移民新加坡,ta 回了一句,新加坡太小了,不考虑。 这种想法挺普遍的,比如打开豆瓣相关的小组也是类似的帖子:好担心某国吃不惯所以不想去;好担心融入不入某国不想去;好担心…不想去。我们无意评价这些想法,但可以把这类想法归纳为 -- 为了芝麻丢了西瓜。
DPS 周刊 57 - 如何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本周的几片分享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如何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1. 不少人会倍速听 podcast,倍速看视频,但 David Perell 的建议是,预期消费更多的内容,不如好好消化已经消费的内容; 2. 做决策有很多方法,J.D. Roth 的建议是根据概率来做决策; 3. 为了更好地升职加薪,Julia Evans 建议维护一个“吹牛”文档来掌控自己的职业生涯; 4. Bitnami 的创始人 Erica Brescia 则说有了孩子之后,让她可以专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好的掌控。 如果你也想对自己的人生有更好地掌控,何不尝试订阅我们的 DPS 生产力日报呢? Recap 不少人会倍速听 podcast,倍速看视频 (比如我自己),David Perell 并不建议这么做: 1. 听更多的 podcast,看更多的视频并不一定会让我们掌握更多的知识; 2.
DPS 周刊 56 - 财富自由
欢迎订阅《生产力周报》 专栏,获得最新生产力建议! 本周读到两段实现财富自由的经历,一位是 Lyn Alden,一位是 Danielle Morrill。Lyn Alden 的经历很能说明问题: 1. 她在33岁实现财务自由,从之前的航空制造业辞职,专心经营自己的财务分析网站,并担任多家公司的独立董事; 2. 她大学时就开始经营自己的网站,毕业后将这个网站卖了,通过这笔收入还清了学生贷款; 3. 她在职业初期曾经兼职担任武术教练; 4. 她是极简主义者,只在自己喜欢的地方花钱。 这一个小工具可以帮助你计算还需要多久可以实现财富自由: Retirement Calculator — Playing With FIREOur FIRE Calculator allows you to watch your retirement age decrease as you increase your savings illustrates
DPS 周刊 55 - 重建秩序
几个月前,我开始每天使用 Noteplan 来记录自己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因为现在要同时带几个项目,每天都会有突发情况发生,我的工作内容很难做事先规划,往往一天下来感觉什么都做了,又什么都没做。做这样的记录可以帮助我找回一点秩序感,减少一些无力感。另外也开始在组里推行规律性的 1-1,刚加入组里的同事每两周会和我沟通一次,其他同事每个月和我沟通一次。尽管我们希望保持这样的规律性,但也常常被突发情况打乱,只好改日进行。总体来说收获不少,这些 1-1 让我听到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比如要加强代码的测试,给组里增加更多的分享和学习机会。于是我们也把这两项付诸于实践。 欢迎订阅《生产力周报》 专栏,获得最新生产力建议! Recap Jemes Clear 认为说”不”能极大地提高他的效率: 1. 拒绝其实吻合经济学里的机会成本:拒绝一样事情,等于为其他事情留下了时间;反之,随意地答应会把时间让渡给这些事; 2. 拒绝是一种决策,而答应则是一种责任; 3. 要学会拒绝,首先要重新定义拒绝和答应;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DPS 周刊 54 - Eat Your Own Sh*t
传说中张一鸣是个非常严格的延迟满足者,他会为了长久的目标而做出巨大的短期牺牲,所以他做成了字节。当然他自己大概从来都不会用抖音吧。毕竟抖音事当下偏差 (present bias) 的代表作。反过来,畅销书 Atomic Habits 的作者 James Clear 则大大方方地推荐了自己读过的自我成长类书籍。所以你会选择张一鸣的抖音,还是 James Clear 的 Atomic Habits ? 欢迎订阅《生产力周报》 专栏,获得最新生产力建议! Recap Ben Kuhn 分享了自己保持专注的一系列技巧: 1. 积极地禁用手机上的通知,这样他就不会无意识地打开手机了。 2. 他每天只检查一次电子邮件。 3. 关于Slack的问题,他尽量让它保持关闭状态,每天分批检查几次。 4. 他使用第二个显示器,总是显示Complice窗口,上面有他目前正在做进行的长期目标。 5. 他在手机上屏蔽了大多数网站。 6. 他隐藏了我手机上的应用程序。 Daily Productive
DPS 周刊 53 - 我们坚持了一百周
一转眼,DPS 来到了第五百期。过去这五百期我们都围绕一个主题,如何提高效率,不管是时间管理也好,阅读也好,找工作也好,我们都有所涉及。在未来,我们仍旧会专注在这一主题上。五百期也就意味着我们持续更新一百周了,我们觉得每天坚持一点点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反过来给了我们动力,促使我们一直坚持下来,并且坚持下去。 Highlights 欢迎订阅《生产力周报》 专栏,获得最新生产力建议! Recap David Speaky 介绍了自己每半年一次的反思与计划,在他看来,反思能促进我们计划未来。在他的每次反思中,他会通过一系列问题来回顾过去这半年来,比如对于过去的挑战,他会问自己: * Could I have predicted it? * Did I ever lose my cool? * How did I handle it? * How would I
DPS 周刊 52 - 追寻重要的问题而不是难题
最近在翻 Designing Machine Learning System 这本书,非常扎实的一本书。比如,作者建议不要盲目在生产项目中追求 SOTA,而要考虑哪个算法最适用这一商业问题,如果有一个算法又简单又便宜,当然应该选择这一算法,而不是为了追求 SOTA 而选择 SOTA。 类似的,在学校里,我们发论文时只需要考虑模型本身的指标,当然是越高越好;但是在工业界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模型指标和商业需求并一定完全一致,而且衡量模型好坏的指标也不仅仅是模型本身的指标,可能还有一些外在的指标,比如处理速度等等。所以在工业界训练一个模型需要考虑的范围更广,选择如何衡量一个模型比选择什么模型更重要。 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在学校里追求难题或许帮助我们脱颖而出,而在生活中则不然。与其在生活中追寻难题去解决,不如追寻重要的问题去解决。 Highlights 欢迎订阅《生产力周报》 专栏,获得最新生产力建议! Recap Hannah England 介绍说,temptation bundling 能帮助我们有效完成不想完成任务的一种方法:就是当我们要做一件不太想做的同时,我们一起做
DPS 周刊 51 - 不积跬步,何以致千里?
2022年的一半已经过去了,这半年你过得还好吗? 本周的几期的分享都和积累有关: 1. Chip Huyen 读了四百本书之后,分享了自己挑书的标准; 2. Nathan Barry 在三个月里写完了三本书,他是靠每天写一千个词积累的; 3. Mr. Money Mustache 可能是最有名的 FIRE 博主,他回顾了自己最初十年是如何积累财富的。 欢迎订阅《生产力周报》 专栏,获得最新生产力建议! Recap The Sweet Setup 践行每八周有一周 sabbatical 的原则,创始人 Shawn Blanc 记录了自己最近的一个 sabbatical: 1. 真正的休息能帮助你重燃动力; 2. 真正的休息需要付出努力,而不是简单地躺平; 3. 他在每次 sabbatical 都会规划一个大项目去完成,辅以规律性的健身。这回 sabbatical 他主要就是烤肉。
DPS 周刊 50 - 那些反直觉的点子
周的几期分享都有反直觉的地方: 1. 我们以为未完成的任务会破坏我们的效率,但是 Bluma Zeigarnik 发现,人们往往对中断或未完成的任务有更好的记忆。她将此称为 Zeigarnik 效应; 2. 我们以为 blog 写作是在帮助别人,Bhupesh Varshney 写了两年 blog 之后发现,其实这种写作也在帮助我们自己思考; 3. 我们赚了钱之后,常常先偿还各种账单和贷款;Barry Ritholtz 告诉我们其实应该先付钱给自己; 4. 我们以为喝红酒可以助眠;的确它可以帮我们快速入睡,但同时也会破坏我们的睡眠质量。 欢迎订阅《生产力周报》 专栏,获得最新生产力建议! Recap 1927年,心理学家 Bluma Zeigarnik 发现:人们往往对中断或未完成的任务有更好的记忆,而对已经完成的任务则没有。后来这被称为 Zeigarnik 效应。她的同事 Maria Ovsiankina 于随后的一年发现:
DPS 周刊 49 - 一点点坚持
经过48周的努力,终于成为了少数派上订阅数最多的专栏了。 11个月前,少数派编辑来找我的时候,建议我做个每周合辑成为专栏。我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开始了。 DPS 周刊 00 - 如何选择最重要的事? - 少数派WeeklyRecap00一年多前的今天,我刚刚从上一家公司离职,迷茫的时候想着一定要做些什么,所以开始在少数派上开始写文章。一开始并无起色,于是我设定一个小目标,就是每天坚持写一点,看看能坚持多久。 ...少数派 - 高品质数字消费指南DrSelfie 也许是因为每周的坚持,也许是因为专栏名很少数派,所以订阅读者一点点增长。 总之,非常感谢大家一如既往的支持。 最近我们发布了第二个邮件列表,这个列表每两周会更新一篇原创内容,关注如何实现技术移民。最新的一期介绍了如何利用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处理复杂的决策过程: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帖子:移民 A 国和 B 国,我应该选哪个?工作 A 和工作 B 我应该选哪个?帖主会详细罗列 A 和 B 的优缺点,以及自己的喜恶,
DPS 周刊 48 - 如何在收到工作录用后继续谈判?
如何找到称心的工作是技术移民的重要一步,当然整个求职流程也会和国内的很不一样,本周四的分享就介绍了如何在收到录用通知后继续和公司谈判的方法。其中有一点很有帮助,作者建议与未来的直属上级建立联系,直接和 ta 沟通。关于如何与面试官沟通,我自己有一些心得: 1. 如果是一家不大的公司,可以直接在 LinkedIn 上的公司页面下找他们的雇员,然后发邀请给他们,记得写一点消息给他们; 2. 我们甚至直接可以和他们的 CEO 或者你未来的直属上级联系; 3. 通过这些雇员的经历和背景,我们甚至可以评估这家公司的实力; 4. 如果你运气好的话,就会收到他们的回复,甚至是线下见面的机会。 想要更多的技术移民建议,欢迎关注我们新推出的双周刊 Biweekly Exodus Recap 前 Google 工程师 Matt Richard 分享了一些进阶电脑使用技巧,其中一些尤为重要: 1. 搜索时用搜索运算符(各个搜索引擎基本通用):比如查找特定的文件类型,如在查询中加入filetype:pdf。将结果限制在某个网站上 `site:letters.acacess.
DPS 周刊 47 - 如何与自己相处?
本周上海总算解封了,过去的两个月对大家都非常难熬。Doist 的创始人 Amir Salihefendic 深有同感,他表示远程工作者和数字游民面临更大的心理挑战,因为他们可能长期处于一种孤独的状态中,这恐怕也适用于长期在家工作的人们。所以他在本周的分享中介绍了 Doist 是如何改善这一问题。同样是针对自我,Paul Graham 在周三的分享中介绍了如何保持独立思考,而在周四,Julia Evans 分享了如何向他人介绍自己手头的工作。 Highlights 欢迎订阅《生产力周报》 专栏,获得最新生产力建议! Recap Doist 的创始人 Amir Salihefendic 表示远程工作者和数字游民面临更大的心理挑战,因为他们可能长期处于一种孤独的状态中。针对这些,他介绍了 Doist 作为一家远程优先的公司是如何帮助他们的员工应对这一挑战的: 1. 公开承认可能存在与远程工作有关的心理健康问题。 2. 鼓励公开谈论这些困难,不要让它们成为一个禁忌。 3. 如果一个人有抑郁症、焦虑症或压力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100%地支持他们。 4. 给予员工每年40天的
DPS 周刊 46 - 旅行教会了我们什么?
本周有两篇和旅行相关的分享:周二的分享中,David Siver 介绍了为何带着孩子旅行会让你有非常不同的体验;周五的分享中,Edmond Lau 分享了自己过去一年和妻子不间断旅行的心得。 我自己也刚结束了两周的旅行,当然主要还是独自旅行,这两周带给我很不同的观感: 1. 这回是第二次去伊斯坦布尔,直接住到了熟悉的 Kodikoy,尽管没有欧洲区那么多的名胜,但是这个区交通方便,而且附近小馆子也很多; 2. 这回没怎么逛伊斯坦布尔的名胜,只去了王子岛转了一圈。尽管是非常小的岛,但是上面的博物馆非常全面地介绍了这个岛的自然资源和历史。 3. 第一天就去酒店边上的小岩馆攀岩。老板看我回来玩也很开心,结束之后问他有什么饭馆推荐,然后他就介绍了旁边的烤肉店,果然非常不错。 4. 之后几天陆续尝了附近的小馆子,也都非常不错。 Highlights 欢迎订阅《生产力周报》 专栏,获得最新生产力建议! Recap Anne-Laure Le Cunff 提供了一个简洁的效率框架:时间,精力和注意力。只有三者都满足的情况下,我们才能保持高效。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做以下三点:
DPS 周刊 45 - 如何应对负面情绪?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有负面情绪,而积聚的负面情绪会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Dr. Hannah England 在周三的分享中给出了应对负面情绪的几种方法。别人的误解也是负面情绪的一种成因,Sam Altman 在周二的分享中指出,能够承受这些误解本身也是一种力量。同样是面对大量面试被拒的糟糕局面,Ludovico Bessi 不离不弃,最终拿到了 Google 苏黎世办公室的机会,他在周四的分享中介绍了自己面试机器学习工程师的经历。 Highlights 欢迎订阅《生产力周报》 [https://sspai.com/column/266] 专栏,获得最新生产力建议! Recap Sabbatical 演变自古希伯来语的 shabát,意味着休息日。现今这个词最常指代的是美国教授每七年一次的间隔年。Fernando Gros 在两月份的时候尝试了一次 digital Sabbatical,在这期间,他努力减少使用电子设备,这让他: 1. 有更多的时间反思; 2. 有更多的时间关心身边的事物。 Daily Productive
DPS 周刊 44 - 关注当下才是最重要的
本周的几个分享的主题都是关注当下: 1. 周一的分享中,Anne-Laure Le Cunff 建议我们在追求效率时,要关注当下,及自己的想法,情绪和环境; 2. 周二的分享中,Neil Kakkar 回顾了自己在2019年所感悟到的; 3. 在周三的分享中,David Perell 也建议要随时记录灵感,这样我们才能从这些随手记录中提取出真正值得创作的内容。 欢迎订阅《生产力周报》 [https://sspai.com/column/266] 专栏,获得最新生产力建议! Recap Anne-Laure Le Cunff 指出,一味地追求效率可能会有损效率,所以她更推荐有意识地追求效率: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一个任务上时,我们要关注自己的想法,情绪和环境: 1. 不要陷于重温过去或预设未来的忧虑中。 2. 不要评判你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而是要意识到它们,接受它们,并继续前进。 3. 进入心流。 4.
DPS 周刊 43 - 如何优化人生的决策?
在科技业从业并不一定是最优解,但是拥有选择永远优于没有选择,当科技业提供了我们做出更多选择的 buffer 时,也许这就是一个局部最优解。就像我们在考虑移民时,也是同样的决策过程,如果没有办法一步到位,有没有可能先找一个次优解,这样可以作为跳板,至少比困在里面没有办法好。先出来再说,至少出来之后的选择要多很多。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其他决策过程。参见本周五的分享。 当我们想要技术移民时,也可以按照这五步走: 1. 找出可能的候选国家 [https://github.com/acacess/awesome-immigration]; 2. 认真了解这些国家的利弊,并研究他们的移民政策; 3. 看自己是否满足这些移民条件; 4. 如果不满足的话,如何让自己满足这些条件,如果满足的话,如何尽快开始行动; 5. 开始行动。 请参见本周一的分享。 欢迎订阅《生产力周报》 [https://sspai.com/column/266] 专栏,获得最新生产力建议! Recap Ray Dalio
DPS 周刊 42 - 如何理解西方的运行逻辑
一般我们发完分享之后,都会手动同步到豆瓣。时不时地会被豆瓣锁定,审核之后才能放出来。本周二的分享被豆瓣审核之后,直接被删除,还收到豆邮威胁: > 非常遗憾,你发布的动态 “Daily Productive ...”或该动态分享的内容 已被移除。原因: 含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管理规定的内容 > 如你的发言近期多次被网站管理员删除,你的帐号可能会受到禁言或封禁处罚。 其实周二的分享只是建议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圣经,更好地了解西方文明是如何发展的,以及西方世界是如何运行的。 我们也在这篇分享中推荐了一份圣经故事书单,这份书单都是冯象老师的著作。当时读这些书的时候,真是太开心了,就像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即使我从来不信任何宗教。遇到书中不懂的问题,还斗胆写过几次邮件请教冯象老师,还都收到了他老人家的回复。 极具讽刺的是,这份书单是在豆瓣上创建的,估计再也不会有更新了。 无论如何,只要有时间,我们会一直坚持分享。 欢迎订阅《生产力周报》 [https://sspai.com/column/266] 专栏,获得最新生产力建议! Recap Hunter Walk 介绍了自己不拿工资的思考:
DPS 周刊 41 - 如何减少情绪化推理
近来我发现自己在训练时,经常会因为自己表现不如意而产生负面情绪,而这种负面情绪又会影响我之后的训练。这样的恶性循环让我不再那么享受训练。我经常会和教练抱怨自己的负面情绪,他们给我的建议一般就两条:降低强度并注重质量,不要和别人比,和自己比。 翻看自己的训练记录,我还是能看到自己的成长,比如学会了更多的体操动作,可以举起更大的重量。 再者就是找到水平差不多的同伴一起训练,这样可以不会被太强的同伴拖死,同时也能推动自己更好地进步。 这些也是本周三分享所关注的主题,如何减轻情绪化推理。 欢迎订阅《生产力周报》 [https://sspai.com/column/266] 专栏,获得最新生产力建议! Recap 此起彼伏的封城当下,大家忙着在网上抢购,不停地刷新想获取最新的消息。每天网络占据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精神状态也随着网络变化而变化。也许是时候开始尝试数字极简了。Shawn Blanc 建议花三十天时间来践行数字极简: 1. 数字极简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个让我们重新思考生命价值的机会; 2. 数字极简就像一张白纸,让我们有机会从零开始规划自己的数字生活; 3.
DPS 周刊 40 - 机器学习工程师应该如何成长?
在职场中,有一位经验丰富的 mentor 带你成长非常重要。回顾我的经历,最好的两个 mentor 一位之前在豆瓣工作多年,一位在微软工作多年。大公司的好处是有完整的流水线,比如可以看到一个机器学习模型从开发到上线,再到迭代是如何完成的。这在小公司基本是不可能的。另外,作为软件工程师,千万不要去咨询公司,学不到完整的知识,而且积攒不了经验。本周四的分享就是由 Patrick Halina 带来的机器学习工程师的详细成长建议。 Recap Agenda 是 macOS / iOS 中独树一帜的笔记工具,最近他们发布了14.0的大版本更新。Ness Lab 采访了 Agenda 的两位作者 Drew McCormack 和 Alexander Griekspoor,他们探讨了时间和笔记的关系: 1. Alexander Griekspoor 是学者出身,他之前开发了鼎鼎大名的文献管理工具 Papers,并将它出售给了 ReadCube; 2.
DPS 周刊 39 - 从扫厕所的小男孩到最成功的 CEO
Nvidia 现在如日中天,谁能想到它的创始人黄仁勋曾经扫过厕所?Nvidia 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壮大的?这恐怕与黄仁勋的超前眼光和无穷胆魄不无关系。本周的推荐里就有两期关于 Nvidia 的播客节目,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 Nvidia 的发家史和黄仁勋的个人魅力。 Recap 最近国内疫情反复,很多朋友都在居家隔离中,所以建立习惯更有利于我们保持有序的生活。Rosemary Orchard 分享了自己建立习惯的诀窍: 1. 首先你应该先看看你想通过你的日常工作达到什么目的。 2. 一旦我弄清楚了我的习惯,我就会看看最佳的顺序是什么。 3. 强烈建议在某个地方记录下习惯中的各个步骤。 4. 在你掌握了你的例行程序之前,有一个检查清单是至关重要的。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426 - 20220404 [https://letters.acacess.com/daily-productive-sharing-426] Tomasz Tunguz 推荐了 The Art of Do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PS 周刊 38 - 如何更好地利用碎片时间?
最近停完车,都会在车里把听到一半的 podcast 听完才上楼。这也是一天里难得平静的时刻,特别是每天都从高速上下来,一下子松弛下来。这样一来,我倒是明白了为啥很多人会在停完车抽完一根烟才上楼。其实这样的碎片时间有很多,我们到底如何利用他们呢?本周一和周三的分享介绍了不少好点子。 Recap 如果你手头有五六分钟时间,不知道怎么打发怎么办?我们很可能会掏出手机,刷刷微博,发发微信。Shawn Blanc 则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 如果你使用 Day One,滚动浏览你的 Day One 时间线,阅读以前的日记。 * 浏览一些老照片和回忆。 * 打开 Day One(或你的其他日记),记录你到目前为止一天的时间是如何度过的。 * 写下3个新想法。 * 给朋友或家人发一条短信,告诉他们是多么的了不起。 * 站起来,做一些伸展/身体运动。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421 - 20220328 Julis Evans 列举了她喜欢的
DPS 周刊 37 - 为何从 Google 离职?
最近有朋友问我是否应该接受一个新工作机会,在他看来,现有的工作和新机会各有利弊,两者不分上下。我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问了他不少问题,想听听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包括对现在工作的看法,对未来的期望。两个工作机会对他来说难以选择也是因为,无论哪个都会有很好的发展,不至于犯大错,但有点担心的是,去新工作的试用期会让他诚惶诚恐,因为他之前每次都会陷入这样的自我困境。聊了很久,我没有给出最终的答案,但是劝他想想他最看重的是什么,那么剩下的选择也就简单多了。这些都可以在本周三的分享中找到答案。 Recap Hunter Walk 坚持说“不”,这样可以留出更多的精力给自己,他给出了很多说“不”的方式,礼貌又有效: > “I’m sorry I just can’t prioritize that right now but best of luck.” > “I know you’re not
DPS 周刊 36 - 如何探索自我?
本周的几篇分享都和自我有关: 周一的分享讨论了如何面对后悔:世上当然没有后悔药,但是比后悔更可怕的是我们沉浸于后悔中,而没有从这些后悔中汲取教训。因而如何面对后悔值得我们学习。 周二的分享介绍了软件工程师的自我成长:Jake Russell 的朋友要转行成为软件开发工程师,他列出了一个软件工程师的成长书单,覆盖了各种软硬技能。 周五的分享是从 Google 离职后的自我探索:Suket Karnawat 总结了自己去年一整年的探索,从习惯到健身,他分享了很多自我探索的经验和教训。 Recap Daniel Pink 的新书 The Power Of Regrets 介绍了如何对待后悔。世上当然没有后悔药,但是比后悔更可怕的是我们沉浸于后悔中,而没有从这些后悔中汲取教训。Daniel 在这篇访谈中建议: 1. 后悔是人类思考的特质,只有人才会有这种情绪,而且后悔在所难免,与其只是沉浸于这种情绪中,不如拥抱它,从中汲取教训; 2. 人的后悔主要有四大类:foundation regrets 事关稳定性,boldness regrets 事关意义,connection
DPS 周刊 35 - 如何好好说话?
上个月我读完了 Thinking Better, Simply Said 和 The Dream Machine 三本书。Simply Said 是值得推荐的一本书,这本书主要介绍如何提高沟通的效率,最核心的是不要只讲自己想要表达什么,而是要讲对方能从你表达里能够获得什么的内容。也就是说,所以表达都要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提高表达的效率和成功度。 这本书里有很多细节,比如在回应提问者的情绪类提问时,作者建议有三个步骤: 1. acknowledge 2. relate 3. transition and answer 第一步是讲要肯定提问者的情绪,比如 I can feel your frustration about something。 但作者强调两类情绪是不能肯定的,一类是难过 sadness,另一类是愤怒 anger。前者是因为每个人的痛苦都不尽相同,简单地说 I can feel your
DPS 周刊 34 - Don’t Break the Chain
上周我们刚刚庆祝了第四百期 DPS 的发布,能坚持一年半的原因很简单:从一开始我们就只有一个很小的目标,每个工作日分享一篇有用的生产力文章。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这一年半没有一个工作日中断过。 其实这也是一个很简单的生产力方法:Don’t Break the Chain。简单来说就是设立一个很小的目标,然后坚持每隔一段时间都完成,尽量不要中断。除了每个工作日发分享之外,我还在生活中践行这一方法: 1. 每天至少阅读25分钟,今年已经读完了五本书; 2. 每周至少参加三天 crossfit 训练,今年已经有30天参加了训练; 3. 二月开始尝试冥想,每天睡前使用 balance 来学习冥想技巧。 Recap Don’t Break the Chain 这一简单的方法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它有以下好处: 1. 它激活了你大脑的奖励系统; 2. 它让你取得切实的进展; 3. 它迫使你专注于今天; 4. 它让你尝到了小赢的滋味; 5. 它让你对自己的目标更加现实。
DPS 周刊 33 - 创新之前,不妨先模仿
当我们开始做这份电子报的时候,其实也借鉴了其他电子报,一是阮一峰的《科技爱好者周刊》 [https://www.ruanyifeng.com/blog/weekly/],二是已经不再更新的《湾区日报》 [https://wanqu.co/] ,还有穿堂风的 Your Daily Dose of Podcast [https://thepodluckclub.com/the-brand-new-pod-luck-club/]。 1. 阮一峰的[《科技爱好者周刊》] 让我明白了针对特定人群的电子报(它最初的定位是程序员)是有市场的; 2. 《湾区日报》 [https://wanqu.co/] 让我明白了分享有价值的文章也是有市场的; 3. 穿堂风的 Your Daily Dose of Podcast [https://thepodluckclub.com/the-brand-new-pod-luck-club/] 让我明白了每天更新也是有可能的。 为了感谢大家这么久以来的支持,
DPS 周刊 32 - 你有多少新年愿望还在掌控中?
去年是我近几年读书最少的一年,所以我今年的一个愿望是能恢复到去年之前的阅读量:每天至少读书25分钟。到目前为止这个愿望还没有中断。目前刚读完四本书: Think Again by Adam Grant 介绍了科学家的思维模式:不断假设,不断试验,直到找到真理。我们日常思考时也应该建立这样的习惯,不要理所当然地用自己固有的知识来思考新问题。我们应该不断推翻自己的认知,从而有更多的机会学到新知识。 The Future of Money by Eswar Prasad 这是一本非常详尽的货币科普读物,从纸钞的诞生到未来的主权数字货币都做了介绍。 The Dream Machine by Mitchell Waldrop 这是一本现代计算机的发明史,从图灵/冯诺依曼一直介绍到盖茨/乔布斯,几乎每一代的技术先驱都有介绍。 Thinking Better 这是一本数学科普读物,介绍了利用不少数学理论作为捷径高效解决实际问题。当然发现这些理论并没有什么捷径。 Recap 今天的推荐是一系列时间管理方法的集合,你可以从中选取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或者将几个方法结合起来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 1.
DPS 周刊 31 - 如何成功践行数字极简主义?
当我们断舍离时,稍不加注意,冗余的东西又会充斥我们的空间。践行数字主义时也是如此,好不容易戒了一干 app,稍不留神又装回来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找到替代物/替代活动。数字极简出来之后的时间可以用来干嘛?这恐怕是我们在极简之前要想清楚的。用这些时间来读书?来背单词?线下会见朋友?如果我们事先想清楚有哪些替代项,并且在数字极简之后践行他们,这样的极简才有更大概率的成功。这也是 Cal Newport 教授在他的 Digital Minimalism 里介绍的方法。 Recap 数字极简主义是 Cal Newport 提出的一个概念,他希望以此来帮助大家摆脱对手机等数字设备的依赖。Issac Smith 分享了自己读完此书的感受和实践: 1. 我们一直需要空间,物理上的,精神上的。而智能手机填充了我们太多的空隙,以至于我们找不到自己的空间。 2. 要想践行数字极简主义,最重要的问题是科技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底是什么角色? 3. 回答上面这个问题要结合我们的价值观,如果两者脱钩,那么践行数字极简主义也就难以成功。 4. 当我们打算践行数字极简主义,我们要找到合适的替代活
DPS 周刊 30 - 你需要多少精力才能保持自己的爱好?
我初入职场加入的第一家公司要求全司晚上十点才能走人,尽管早上十点进公司,晚饭后基本上也不知怎么认真工作,但是每天十二小时的工作时间依旧非常熬人。现在回想起来都不知道当时的自己是如何熬下来的。本周的第一篇分享是来自 Zushi 的分析,他估算维持两个爱好和一份全职工作的精力差不多,如果像上面这样的工作,那基本就毫无精力维持自己的爱好了。好在我现在的工作每天都能按时下班,所以维持 crossfit 这样高强度的爱好也就不那么困难了。 Recap 全职工作之外,我们能有多少时间分配在自己的爱好上?Zushi 和朋友讨论之后发现,能在工作之外维持两个爱好就很不错了。以此估算的话,维持全职工作所需要的精力和维持两个爱好的精力差不多,所以 Zushi 从此更加细心挑选自己的业余爱好了。 不知道你花多少精力在自己的业余爱好上?以我而言,Crossfit 占据了我大量的业余时间,每节课一小时,来回车程一小时,所以每次上课最少两小时。为了优化我的训练,我周中会把 CrossFit 和举重课连起来上,这样同样在路上花费一小时,我的训练时间变成了两小时。两小时消耗两千卡还是蛮划算的。总的来说,每周我的训
DPS 周刊 29 - 如何兼顾效率与品质?
根据 Zone 的统计数据,2021年这一年我一共有 133 天参加了 Crossfit 训练,一共10825分钟训练。总计消耗了89467卡热量,平均每天的训练消耗 673 卡热量。 回头来看,2021年这一年的训练效果着实不错,而我也基本没有受伤。所以短期/长期的健身目标平衡得还不错。 具体成绩可以分为两大块,一块是身体的各种指标,另一块是 Crossfit 指定动作的完成度。 身体而言,这一年是各项指标进步最快的一年。体脂率依旧保持在10%,体重从74KG长到了79KG,也算是人生巅峰了。静止心率依旧维持在54-57之间,VO2max是54,基本等于满分了。唯一的怨念就是体重长了,腿围也跟着长,好多裤子都没法穿了。 高效健身,品质身体 -- 2021 年 Crossfit 训练回顾 [https://sspai.com/post/71172] Recap Johann Hari 最近出版了
DPS 周刊 28 - 如何让你的下一份薪资大涨 20%?
面试的最后一环一般都是薪资谈判,恐怕也是大家最头疼又最关心的一环。头疼是因为不知道怎么和未来的雇主谈判,关心是因为好不容易走到这一步,既想拿到这个心仪的数字,又怕自己要价过高而错失机会。比如我就碰到过,猎头开始给了很高报价,等到薪资谈判时和雇主一起又极力压价;未来老板给了薪资,又被招聘专员砍价等等戏剧性的薪资谈判。如果你想彻底解决这一难题,那么绝对不能错过本周四推荐的长文,Patrick McKenzie 花了七千词的篇幅详细介绍了薪资谈判的点点滴滴,据说读完这篇文章,你的下一份薪资能大涨20%:) Recap Dan Shipper 介绍了过去这一年他建立的一些习惯,比如饮食/运动等等。他花了很大篇幅介绍了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些行动: 1. 尝试冥想; 2. 使用 sun lamp 3. 尝试 ACT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疗法; 4. 尝试 couple therapy。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371 - 20220117 [https:
DPS 周刊 27 - 一年又一年
2022年已经过去了两周,刚许下的新年愿望还在坚持吗?本周的分享中,David Perell 回顾了自己过去的一年,Todolist 的创始人 Amir Salihefendić 分享了他管理时间的秘诀。希望这些都能帮到你。 Recap Todoist 的创始人 Amir Salihefendić 分享了他自己的时间管理系统: 1. 所有的待办事项/已办事项都记录在同一个系统里; 2. 每天争取做到 todo list zero; 3. 每天只看两次邮件,不开邮件提醒,所有的邮件处理都集中在那两个时间段; 4. 每个待办事项都要具体而且做到可执行;所谓可执行是指一件事大致可以在一小时内完成,如果超过这个时间限制,我们需要把这一事项拆分成更小的任务。 Daily Productive Sharing 366 - 20220110 [https://letters.acacess.com/daily-productive-sharing-366] Dan Wang 是一位智库的分析师,每年他都会写一篇年度总结,
DPS 周刊 26 - 青蛙你吃了吗?
2022年了!在新的一年里,你有什么提高效率的计划吗?欢迎与我们分享。 我自己将在一月份继续坚持 East the Frog 这一简单的方法,每天起床刷牙后先读半小时的非虚构类作品。目前在读的 The Future of Money 讲述现代金融的大部头。按照每一章需要一个小时才能读完的速度,大概需要 eat the frog for 20 days 才能读完。 Recap 两周前我们介绍了 East the Frog 这一简单有效的时间管理方法,今天的分享也是关于这一方法的。Gina Trapani 给出了简明扼要的解释: 1. Eat the Frog 出自马克吐温,他说如果每天早上你做的第一件事是吃一只活青蛙的话,那么那一天余下的时间都会变得不那么困难; 2. 同样的,如果每天的早饭是最重要的一顿进食的话,那么每天早上做的第一件事也应该是最重要的事; 3. 所谓最重要的事,在这儿的定义是指你明知道很重要,但是可能想拖延的事。
DPS 周刊 25 - 2022年我们继续坚持
一眨眼已经是2022年了,今年我们的小目标依旧是保持每个工作日的更新,延续去年的良好状态。如果精力足够的话,我们会继续更新原创的 Exodus 系列,希望能够帮助更多有技术移民需求的朋友。 DPS 日刊已经持续更新了一年半,为了更好地服务支持我们的会员也保护我们的知识产权,我们在今年会有一些调整: 1. 每日的邮件更新只会发放给我们的付费会员,里面包含完整的导语,原链和摘要; 2. 每天的导语会同步更新到网页/ Telegram Channel [https://t.me/tms_ur_way] / Telegram Group [https://t.me/tms_discuss] 等地; 3. 每周的周刊会更新到网页和少数派专栏 [https://sspai.com/column/266],也会同步到 Telegram Channel [https://t.me/tms_ur_way]

2021

DPS 周刊 24 - 2021年就这样过去了

DPS 周刊 23 - 你的2021年新年目标实现了多少

DPS 周刊 22 - 如何更好地记住读过的书?

DPS 周刊 21 - 为何拒绝免费加班?

DPS 周刊 20 - 如何夺回手机掌控的时间?

DPS 周刊 19 - 如何保持终身学习?

DPS 周刊 18 - 如何开启你的网络写作之旅?

DPS 周刊 17 - 如果 Github 撤出中国会怎样?

DPS 周刊 16 - 放手做你想做的事

DPS 周刊 15 - 如何单飞成功?

DPS 周刊 14 - 系统之美

DPS 周刊 13 - 如何学会思考?

DPS 周刊 12 - 如何才能财富自由?

DPS 周刊 11 - 如何用写作创作价值?

DPS 周刊 10 - 请不要自称码农

DPS 周刊 09 - 如何更有效地拖延?

DPS 周刊 08 - 我们一周岁了!

DPS 周刊 07 - 你到底能赚多少钱?

DPS 周刊 06 - 不如管理我们的精力

DPS 周刊 05 - 如何成为 Top 5%?

DPS 周刊 04 -如何防止 Bookthing 那样不要脸地洗稿?

DPS 周刊 03 - 如何像 Sam Altman 一样成功?

DPS 周刊 02 - 如何像 Marc Andreessen 一样思考?

DPS 周刊 01 - 如何努力?

DPS 周刊 00 - 如何选择最重要的事?